填空

2023年2月18日 19:04

 

问:十住,亦名十地。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功德名为地。谓既得信后进而住于佛地之位也。一、发心住,以真方便发起十住心,涉入十信之用,圆成一心之位也。二、治地住,心之明净,如琉璃内现精金,以前之妙心履治为地也。三、修行住,涉知前地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留碍也。四、生贵住,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彼此冥通,入于如来种也。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所缺也。六、正心住,非仅相貌,而心相亦与佛同也。七、不退住,身心合成,日日长增也。八、童真住,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也。九、法王子住,由初发心至第四生贵皆名入圣胎,由第五至第八,名为长养圣胎。而于此第九则相形具足,而出胎也。十、灌顶住,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则佛以智水灌顶,如刹利王子之受职灌顶也。

 

答:我目前在第八住,到第九住之间。

 

佛经中对法界的描述,基本上是纯理性的心性法义,因为法界无相,是纯智慧呈现空性普照,不是人类的意识可以准确描述的。

 

我的修行状态比较特殊,我不是从凡夫境界,一层层往上修行升华的,我是在究竟如来实地,觉悟本性后,一层层地在身心内自上往下还原佛世界的。

 

因此,我对于法界的性质与内涵,智慧的内在空性体验,比起灵性宇宙的光明更加熟悉,我没有精力或者说不愿意去啃佛教大部头的经典,因为整个宇宙包括法界都在修行者的身心内,我更习惯在身心内在寻找实相,而不是,去文字之中寻找理解。

 

如果不是灵性宇宙的突然开启,这种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具体的觉受经验,超越了修行者所熟知的智慧经验,我也不会去寻找佛经予以对照。

 

法界,是一种觉悟的感知,并不是人类认知的体验。

这个是你们目前无法理解的。

 

觉悟类似于,猜谜语终于明了答案后,心开意解时,当下的觉醒。

是意识与心识,身心自我人格,无法触及的大解脱。

 

就是生死洪流中,睁开眼睛的刹那,

自我与世界,过去与未来,都停在当下。

过去心不可得,当下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当下亦不可得。

不可思议,言语道断,不可得,不可说。

觉醒,名一真法界。

————————————————

 

而灵性宇宙,是我完全陌生的。

法界是纯智慧。

灵性是纯生命。

 

当纯生命呈现时,这个人体自我、意识自我、心识自我、人格自我,就不再是“真实”的我自己,这是天翻地覆的改变。

 

当智慧苏醒时,你的身心意识成为了一件外套,而外套内在的觉性,犹如虚空一样,无生无灭,清净不动;智慧明晰与心语意外套同在,清净智慧却不被外套沾染牵动。

 

而灵性苏醒时,我整个人,心语意这件人格外套,就根本没有存在过;存在的只是心识梦境,当下活着的,是灵性纯生命,在生命记忆之中的倒影。

 

这彻底颠覆了我修行认知的体验。

 

也就是说,修行的我,根本未曾真正存在过。

真正存在的只有纯生命的灵性,我只是灵性的记忆沉淀,形成的迁流梦境。

 

可以说,灵性纯生命,是智慧投射在三界内的生命形态与性质。

生命灵性的激活,是智慧的进展与成熟。

 

可是,宗教中确实没有,对灵性取代人性,这个重要过程的详细记录。

宗教中对觉性有着大量的,大部经典的记录。

禅宗七经,记录的就是般若智慧。

 

我记得,密宗经典中,有过对灵性纯生命,只言片语的记录,但是不系统。

 

或许,修行者这一次的圆满,就是要补上觉性折射,投射出灵性纯生命,纯生命取代人格心意的,这一块修行残缺的内容,如果缺失了灵性纯生命,取代人格自我身心的内容与过程体验,人类想要证入法界,想要解脱分段生死,需要亿万劫的时间过程,因为没有具体的道路与心灵标准。

 

缺失纯生命取代人格,缺失灵性取代人性,那么真理修行的结果,就是觉性智慧与人性习气同在,修行者试图通过禅定中,觉性的清净光,熄灭人格潜意识中,庞大无限的习气与妄想,那么,修行者一生的禅定时间,用来净化习气熄灭细腻妄想,肯定是不够的。

 

如果激活灵性,纯生命取代人格,宽恕与爱去净化习气,救赎累劫妄想,这条道路的升华就是极其迅速的。

 

觉性,与人性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反而,对人心人性,习气业障的净化力量不够直接有力;而灵性就在人心深处,是人类乃至于三界众生的本质本源;以宽恕与爱激活灵性后,修行者就可以转人格为光明,以光明温暖的爱,去宽恕自己,宽恕世界,宽恕别人,宽恕的纯洁与温暖,就可以融化人格人心,从身心内在消融自我,进而消融生死轮回,在三界六道众生心之中,还原纯生命灵性的原始光明,也就通过灵性还原了,觉性智慧在三界内的生命形态。

 

灵性取代人格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

法界智慧圣贤,普照三界普度六道众生。

 

今生修行者的道路,成就,圆满,填补了真理之中最关键的生命环节,从我开始,未来人间乃至于三界六道的生命,真的具有了解脱生死,证入法界的机会,这是无与伦比的伟大与神圣。

 

————————————————

 

学生:这两天在思考老师文章中提到的,关于知觉算不算阿赖耶识,我有以下想法:

 

因为有的祖师依经理解(如《华严经》《楞伽经》)认为阿赖耶是指如来藏,也即第一义谛、真心,阿赖耶识是第一最初刹那识,也就是识阴,就是您说的一念眯盹最初形成的存在感,是清净识,能生一切法,一体一性,如果这样定义的话,那所有补特伽罗(还没有成佛的一切有含识的众生)共用一个阿赖耶识,或者说他们的阿赖耶识是相同的。那这样的话,圣者和凡夫的阿赖耶识就一样了,就和宗派认为的阿赖耶识即是轮回者的补特伽罗相违,因为他们认为阿赖耶识即是轮回的相续者,是含藏一切善恶无记业种子之处。

 

所以就看怎么定义阿赖耶识,如果扩大外延,认为阿赖耶识包括因位识和果位识,就比较好解释了,那知觉就应该算是阿赖耶识,经中说“知觉乃众生”,没有完全净化干净的知觉中包涵见精及染污习气种子,因为阿赖耶识对境无粗分的执取,也即有明现境,但无力证境,说明见精显现。这就可以理解为知觉是阿赖耶识的果位识,而本初识即老师说的觉知,即阿赖耶识的因位识。

 

这样解释也不知道是否更圆融合理一些呢?

 

我能理解老师唯一注重实证,是不屑于教派中的名词名相的,但我认为,老师的教法是要流传后世的,如果在最关键的证悟境界节点上,要是能和佛教中的名词衔接一下,会利益现世及未来世的无量无边在苦难中寻求解脱的和佛教有缘的众生!

 

以上是我依据以前所学,结合老师教法,加上自己的思量而成,只是一点浅薄之见,请老师指正。

 

补充两段话,是以前学习的《宗义宝鬘》笔记中所记,为宗派之见,只作参考:

1.为何阿赖耶识是无分别心呢?因为,阿赖耶识是补特伽罗的“我”的示例,而“我”则不可能与分别心同位,故说无分别心。

 

2.暂时不具阿赖耶识者,是在圣者的灭等至时;小乘有余涅槃及大乘八地以上则已无阿赖耶识,此时阿赖耶识转成异熟识的本质(即阿赖耶识的续流),直至小乘无余涅槃悉已断灭,成佛时亦完全无阿赖耶识,悉已转成大圆镜智的本质。

 

答:“成佛时亦完全无阿赖耶识”,这句话就是实相。

因为觉性是无生的,无生自然没有增长与损减。

 

觉悟者的圆满,是依据觉知“阿赖耶识”粉碎的程度,而呈现出空性觉照的程度;而“识”一定建立于体验之上,犹如意识建立在心愿动机中;而心愿建立于体验思量中,思量体验建立于觉受经验中,觉受经验建立于觉知分别中;而觉知,也就是“阿赖耶识”,于存在凝滞中呈现;唯有宽恕的道路,可以以爱的纯洁融化意识,以宽恕的温暖融化心识,以究竟接纳分解存在,随着觉知完全融化,阿赖耶识全然熄灭,觉性法界也就全然呈现,法界就是佛智慧的表现。

 

如来是“第一义”,唯以智知,不以相见。

 

诸佛以觉性智慧,圆满呈现第一义,第一义不可说,不可得,随顺清净法界,是智慧不可触及;随顺识心三界,是分别未曾沾染。

 

觉悟者是: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心无生,法性圆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