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

2022年3月23日 10:51

 

实相只有一个,任何对实相的认识,都并非实相本身。

认识即法门,犹如指月之手,犹如渡河竹筏。

月亮并非是手指,执着于手指,就会失去月亮。

竹筏并非是彼岸,执着于竹筏,永远不能靠岸。

 

真实的永不变易,变易的绝非实相。

凡是真实的不受威胁,凡不真实的本不存在。

 

佛教不讲灵魂,佛经中只说“识”,何为“识”?

觉性透过“存在”呈现出的八识。

眼耳鼻舌身意,我执识,阿赖耶识。

 

眼耳鼻舌身意,体现出色声香味触法,

呈现出看到、听到、闻到、尝到、

触到、意识到,又称为“六入”。

 

六根、六尘、六入,相互交融形成十八界。

 

我执识,体现出“自我”认知与感受,

呈现出“我与我所”,

展现出自我的存在,以及自我生活的世界。

 

阿赖耶识,体现出觉知,呈现出存在,

表现出三界虚空与六道世界。

 

佛教中的我执识,就是耶稣所说的“小我”。

我执识,是心灵认知。

而认知则必定有一个,可以认知的核心主体。

认知的核心,就是“见精”的清醒明了。

心中明了,就是心灵“见精”,见精就是“灵”。

 

我执识,去掉“识”,就剩下我执。

“执着”蕴藏着体验认知,与情志习气。

认知对应着灵魂中的“魂”,情志对应着魂魄中的“魄”。

心中蕴藏的七情六欲,体验感受,

习气经验,认知妄念,以魂魄作为表现。

 

我执识,去掉识,“我”在内观自省状态中,

就是灵魂在身心中,觉醒“自己”的存在。

我执,净化“执”,就是见精中,“见”净化所见境界。

也就是“灵”从魂魄中苏醒的过程。

 

“我执”,我脱离所执,则“我”之分别熄灭。

“见精”,见脱离所见,则“见”之妄想熄灭。

“灵魂”,灵脱离魂魄,则“灵”之细惑融解。

 

见精脱离所见,恢复了见性清澈明晰。

由心灵“认知”转为心灵“觉知”。

 

“灵”从魂魄中苏醒,魂魄消散过程中,“灵”苏醒了轻盈明快,灵动智慧的性质,灵的先天光明,智慧属性,与圣灵结合,灵归属于圣灵,就对应着,心灵“认知”转为生命“觉知”,灵成为圣灵,圣灵就是生命本身,就对应着,“觉知”在所觉境界中苏醒,觉知熄灭了变易川流的光明细惑,觉知还原了生命存在的原始,也就是“阿赖耶识”一念幻成的空幻现前。

 

小乘佛教的基础理论是“苦集灭道”,注重因果论。

耶稣基督的教法,却彻底否定因果论,只强调“灵”的纯洁无罪,以“灵性”究竟的宽恕,接纳因果轮回中善恶因缘,以清净无为性,熄灭生灭缘起法,以虔诚实践“宽恕”,以此熄灭身心自我分别,“灵性”直达圣主平安性。

以慈悲心,灭尽一切幻。

 

大乘佛法的核心是“缘起性空”,强调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自心现量,见性解脱。

耶稣的教法是,“灵”在梦境中与圣主分离,因恐惧而有世界,因梦境而有生死,实践宽恕中,释放灵魂深层的恐惧后,梦境消散的当下,就是圣主世界的平安。

以智慧心,超拔一切苦。

 

释迦牟尼佛,与圣主耶稣的教法,道路是一致的,方向是一致的,只是采用的修行方法有所区别。释迦牟尼佛只讲识与觉,目的是“明心见性”,诸幻除灭,非幻不动,见性解脱,避开身心体验与感受境界。

 

佛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耶稣的修行方法,是直接否定了身心意识具有“真实性”。

以慈悲纯洁,直接唤醒心中之“灵”。

以心中“见精”的清醒明澈,去宽恕“不真实”的身心意识,避开头脑意识的理解,以心中之“灵”净化身心意识,通过“灵”绽放光明快乐的苏醒过程,从而苏醒生命原本的样貌。

 

耶稣说:不要当真。

宽恕你眼前正在“发生”的一切。

宽恕将世界当作真实的“你自己”。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更理性更稳妥,对于人类的精神体系,与肉身体系的构建完成,缘起交融有着细致完整的解释,目的是通过理性思维,破开心灵对“存在”幻境的执迷,迷幻熄灭就是实相,但是实践的过程需要精深的智慧,佛法深义复杂深奥。

 

修行佛法的内在体验,感受是:清净,清醒,轻松,

愉悦,理性,安宁,透明,自由,智慧,解脱,苏醒。

 

基督耶稣的教法更直观更直接更有效,不去解释人类的精神体系与肉身体系的缘起构成,而是对身心意识直接予以否定。

 

强调“灵”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从而否定除了“灵性”以外的任何现实事物,包括身心意识与心灵感受,以“灵”的纯善纯真无罪本性,与圣主永恒的平安性合一,以宽恕心接纳前世因果。

 

“灵”从魂魄罪责构成的梦境中醒来,醒来的“灵”就在天国之中,与圣主平安性一体,走的不仅仅是直指人心的道路,而是超越了意识思维,更深层的“灵”与圣主的结合,跨越了时间的阻隔,超越了空间的迷幻,效果更强,但是难度更大。

 

修行耶稣教法体验是:日常生活中的现实世界成为梦境。

 

心灵陷入深深的幸福感,内在处于极度的欢畅快乐,极度的平安幸福,自由富足的生命完整无缺,内在无限光明无限极乐,时时刻刻处于,灵魂内在的“宇宙性高潮”,身心温暖安详,幸福感深邃且永恒不绝。

 

身心之内,心意深层,在甚深,甚深,身心灵不可触及的尽头,“平安性”苏醒过来,苏醒的平安性,呈现出无限无尽的“生命”,生命是永恒与无量,平安就是幸福,安宁就是永恒,极乐欢畅源源不绝,灵性轻盈充满宇宙。

 

在现实生活的梦境之中,“灵”光照耀梦境细腻的妄想本质,妄想融化的过程中,透出圣主永恒不变的浩渺平安,平安性就是智慧性,圣主与如来,是同一个“祂”,在生命体系中,不同侧重的表达。

 

佛陀侧重于智慧,以般若智慧,阐述觉性、觉知、觉识。

以智慧离舍幻境,幻灭觉无生,即身成佛。

以清规戒律修持身心,远离心意颠倒梦想。

佛教侧重于思维修,避世清修,清苦却自在自由。

 

耶稣侧重于慈悲,以宽恕接纳,温暖身心,熄灭恐惧,融化“小我”潜意识,融化“自我”显意识,以温暖光明取代身心意识,以幸福平安取代心灵感受,以圣主平安取代生死轮回,以无限的宽恕,取代清规戒律,横渡生死轮回。

 

佛陀侧重于禅修实践,通过身心深入禅定,培育心灵觉知力,

实践“四念住”法,觉知身心意识并非是我,觉知感受体验并非是我,觉知外界名相并非实存。

 

觉知光芒照破身心,烧尽五蕴六尘的层层境界,最终身心意识内在的,五蕴六尘境界,熄灭在“觉知”清澈广袤光明中,觉性如目光清澈,遍满身心世界,清净圆满,不动无生。

 

境界熄灭,则觉知熄灭。

觉即所觉,所觉即觉者。

觉与所觉熄灭,空与世界瓦解。

觉知原本是错觉,错觉熄灭时,

觉性展现法界,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清净圆满,庄严十方。

 

耶稣侧重于实践宽恕,以心灵融入宽恕,温暖融化心灵,宽恕的心中,温暖绽放无限光明,幸福平安快乐,融化身心自我意识,人法两寂,实证身心幻灭,亘古平安性现前。

 

无限慈悲解脱了生灭缘起诸境,与圣主平安永恒同体;过程中很幸福很安宁很快乐,耶稣的教法与清苦无关,但是,实践耶稣教法的灵魂,因为心灵充满了幸福感,身心意识时刻处在,极乐光明的生命幸福状态中,所以对人间现实生活的要求,就会本能地降至最低点。

 

有人问我,灵魂该选择哪一个世界?

是去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还是耶稣基督的圣主世界?

 

这要看你自己修行教法的侧重方向了。

 

宇宙中极乐世界的圣国,本质都是觉性呈现的圆满。

那是修行圆满的觉悟者,慈悲心性以智慧圆满世界。

 

佛陀的觉性,称之为“智慧”。

圣主的觉性,称之为“真知”。

 

圣主说:必须先具正见,上主才能在圣子心中所设的祭坛中与他直接交流。只有在那儿,上主方能通传祂的千古不易性,祂的真知所带给人的平安是不容置疑的。上主与其圣子并非陌路,圣子彼此亦非陌路。真知存于一切知见与时间之先,它迟早会取代两者的存在。

——《奇迹课程》

 

佛陀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楞严经》

 

从文字背后寓意的真义上,佛陀与圣主,所说实相唯一。

 

在修行圆满过程中,觉悟者因觉醒道路的不同,

从而体现出,最终成就的圣国,具不同的特点。

天国世界是灵魂的“中转站”。

 

是众生修行真理,觉悟自性过程中,灵魂停留的驿站。

宇宙中所有的光明圣国,极乐世界,都有成住坏空。

唯有众生自性本来,是真正的永恒天国。

 

有些人侧重智慧的通达,那就去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那里有究竟智慧的大菩萨,诸佛为你开示精深法义。

培育你的灵觉,信受究竟佛义,直至未来圆满成佛。

 

有些人喜爱心灵的幸福,那就去圣主的平安世界。

因为那里唯有爱与平安,圣主没有拒绝与惩罚的能力。

“祂”是慈悲的究竟展现,也是智慧的圆满呈现。

 

灵魂进入觉者世界中,就解脱了三界生死轮回的业流。

“灵”沉浸于佛陀智慧光明,或者圣主平安幸福中,

信受真理,觉醒本性,沉浸平安,熄灭诸幻,

见性解脱,平安永恒。

 

但是圣主教法的难度非常大,因为“祂”的要求只有一条。

那就是终生践行“宽恕”,而能够究竟宽恕的心灵,一定是一颗,对真理对圣主,无限虔诚无限敬仰无限投入的心。

 

信我,得永生——耶稣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