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3月新浪微博

 

2020年3月5日 16:05

问:心与意识是一体的,如何断除意识?

答:意识不能被断除,但是可以被脱落。

犹如云层中有虚空,虚空却挂不住云彩。

 

用止观的修行法门。

很简单,却很有效。

 

前提是,需要内心坦荡、纯洁、真实、专注。

 

禅定,上坐后,舒展身体,让身体自然挺拔。

处于肌肉骨骼都舒服的状态,越舒适越好,越松弛越好,越享受越好。

 

让内心的感受,转向心灵内部。

用你的感受,去感知心脏背后,与脊柱之间的地方。

专注地,轻柔地,放松地,慢慢地,去细细地感受。

只需要“感受”,不需要去“分析”。

 

你的意识,是分析的工具。

你的思维,是推理的工具。

工具本身,需要有人来使用,工具才可以施展作用。

 

所以,如果人不使用工具,工具就处于闲置状态。

这个使用工具的人,就是内心的渴望。

渴望的表现,就是“专注力”。

 

意识,可以分析感受,可以理解体验。

比如说,你难过了,为何难过,难过的感受是怎样的,意识都可以作出分析,给出答案。

比如说,你吃到糖是甜的,吃到药是苦的,对于苦甜的体验,意识也可以作出类比,给出答案。

 

或者说,意识分析的根本,就建立在心灵体验的基础之上。

头脑中储存的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其对应的,心灵体验中的“经验”,作为建立概念的基础。

 

我们所说的心意,身语意,自我体验,自我意识,自我感受,就在体验与概念,与意识之间的空间中循环。

顺序是:思维——意识——记忆——感受——体验——经验。

 

可是,意识却无法理解“觉受”,觉受,是意识无法触及的,体验中,经验深处的“柔软”。

比如说,我们遇到某个人,就一见钟情。

内心的喜悦、熟悉、爱恋的觉受,是你的头脑理性无法抑制的。

 

就好像,我们新到一个地方,思维记忆中从未来过此地,却非常熟悉这里的一切。

这种源于心灵“潜意识”的直观印象,是意识所无法解释、无法分析、无法给出答案的。

 

一见钟情的感受,本能熟悉的直观,其中深层的内涵,并非是感受本身作出的决定。

爱恋或者憎恶的感受,没有前期铺垫,没有现实中的前因后果,没有丝毫理性的逻辑依据。

可是你见到此人,就是莫名的欢喜;可是新到此地,就如数家珍般,对环境了如指掌。

 

发自内心喜爱与憎恶,是没有理由支持的,你的感受不由你意识做主。

感受环境熟悉的直观,是没有丝毫依据的,你的体验不受你记忆做主。

 

真正为你感受做主的,是心灵体验深处的,觉受。

不受意识与体验修饰,心灵深层觉受,就是你的灵魂。

 

是心灵觉受中,曾经的经验触觉,导致了你今生,遭遇前世因果后,作出的本能情感反应。

有些人天生怕水,有的人天性喜欢热闹,有些人对音乐有天赋,有些人天性喜欢肉食。

这都是前世的经历,在心灵深层觉受中,烙印下的痕迹。

 

人死后,头脑意识脱落,心灵感受体验分解,可是深层的觉受经验,却不会被身心意识所触及。

但是会被体验所烙印,被习气所熏染。

被烙印熏染的觉受,凝固成某种境界。

境界就是天堂地狱人间,种种世界。

在境界中,觉受经验境界,觉知分辨境界的,就是灵魂。

 

禅定中,越过意识分析,直接感受内心。

感受中,柔软舒适的体验,逐渐替代你的感受。

 

体验是极其细腻的,在细腻的体验中,心会在轻柔中“灵动”。

会诞生一种,无法言说,却无比真切的“清澈”。

就好像,在深深的海底,你睁开了眼睛。

虽然什么都看不见,但是眼睛的睁开,让你清醒地知道,

你身处黑暗,但是黑暗,已经并非是“你自己”。

 

心灵深处睁开了眼睛,眼睛虽然暂时见不到景象,但眼睛本身就是光明。

这个心眼,就是意识所不能触及、无法理解、无法接触的。

将身心全部的:注意力、专注力、感受力、感知力、体察心、觉察心,

彻底融入,投入,进入,这种柔软清澈的“单纯”中。

 

以决绝的单纯清澈,遗忘身心,遗忘意识,遗忘专注力,

遗忘感受力,遗忘体察心,遗忘觉察心,遗忘一切心意。

 

此处,头脑意识,绝对无法触及,犹如水面上的油斑,无法触及水中的光线。

此处,一切苦痛烦恼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极乐而舒适,妙明的安详。

这是三界上神的恣意,是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的荣光。

 

留在这里,让单纯的清澈,成为你自己,遗忘一切,舍弃一切。

意识就会彻底断除,头脑记忆、情感体验,会整体从单纯的光明中,如衣服般脱落。

你是极乐,安宁,幸福,与光芒。

 

再下一步就是,光芒中出现明性。

灵魂开始分解,前世今生,生生世世,每一天,每一刻,每一念,历历在目。

 

心光中,明性抽离出光芒,光芒中呈现出三界六道。

无限宇宙,浩渺世界,恒沙众生,起心动念,无漏洞悉。

三摩地定境中,神魔的世界,将会被开启。

 

2020年3月6日 05:17

问:请问老师,感知是什么?如何能用感知而不用意识?

 

答:一对小情侣谈恋爱,见面之后,男方感觉到女方情绪郁闷,心情不好,这种直观的感性认识,就是“感知”。

男孩子因为自己心爱的女孩不愉快,于是自己的内心开始郁闷,这种内心的郁闷体验,称为“感受”。

 

男孩子内心思索,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内心主观的反思,主观就是“认知”。

认知就是“自我”,当心灵中自我认知,脱离了身心头脑,脱离了情绪感受的牵引。

 

但是依旧存留着,意识头脑与情欲感受的烙印,被烙印凝固的主观认知,就是“灵魂”。

内心主观认知,在反思中,推动头脑调取记忆,重组概念进行回忆,这就是“意识”。

 

自小长大,通过认知你熟悉了世界,“世界”是心灵对意识概念,逐渐累积逐步熟知的搭建。

当你第一次见到火焰,意识分别火焰的现象名称为“火”,此刻的火焰对于你,是心灵对概念的储存。

 

当你第一次触及火焰,被高温灼烤的生理感受,会在心灵中留下记忆,这种记忆就是经验。

“经验”是心灵用已有的经历,对尚未认知的陌生作出判断;由过去认知的基础,推导出当下认知的区分。

这种区分,形成了世界的基础,世界与生命,本质是心灵对物质现象的,经历与验证。

 

身体感受到温度,意识对温度现象,形成了概念;概念结合感受形成对于火的体验。

以后一旦想起火的概念,生理上就会有温暖的感受;只要想起火的概念,脑海中就会有火焰的形态。

脑海中的名称与现象,结合内心感受的凝固,形成了体验。

 

体验,是心灵认知与意识结合的产物。

体验凝固了心灵的经验,体验塑造出认知的结果。

一切思维活动,一切情感状态,所有悲欢离合,任何情绪感受,皆于体验中建立。

心灵体验,是现实世界的根源。

 

被经验所牵引的认知,形成了固定的体验,体验如同模具,对认知进行塑造。

火焰是热的,是高温,会烫伤人体;水流是冷的,是流动的,可以解渴。

体验的经历,塑造内心的认知,对意识概念的固化,形成了不变的“世界名相”。

被意识与名相,所牵引的心灵认知,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

 

我们是,体验中的认知,我们活在体验中,被体验中的记忆所“活着”。

 

你在树荫下休息,后背突然爬上一只蚂蚁。

在你意识反应出有蚂蚁爬上后背之前,身体就本能地对蚂蚁作出反应。

 

“知道”后背有东西在爬,这个知道的“反应”,

是在意识作出分析之前,就作出了反应,这种反应是生理性的本能。

 

可是,生理本能,仅仅是条件反射而已,在条件反射之中,是谁“知道了”条件反射?

在意识去“分析”,条件反射之前的瞬间,

 

在条件反射与意识结合之前的刹那,是谁在“知道”有东西爬上后背?

若没有一个知道的主体,是谁告诉头脑意识,后背上有东西在爬动?

 

你眼睛看不到蚂蚁,也看不到后背,你意识不在后背,也意识不到有蚂蚁。

在你没有看到蚂蚁,没有意识到有蚂蚁之前,是谁告诉你的意识,后背上有东西?

你可能会说是“触觉”,可是,触觉的生理反应中,是谁在“知道”触觉?

 

这种在六根肉体之内,既非看,也非听;既非闻,也非尝;既非触,也非想。

却在看、听、闻、尝、触、想之中,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的“知道”,那就是觉知。

 

觉知并非是眼耳鼻舌身意,也非是色声香味触法,觉知并非身心意识。

觉知伴随身心意识,渗透在色声香味触法中,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呈现。

 

但是六根六尘,身心意识,却无法触及祂,也无法离开祂。

身心意识,见闻觉知,思想记忆,情绪体验,七情六欲,乃至生死轮回,

都在觉知中发生,尽在觉知中上演。

 

觉知伴随生灭轮回,却只是一个观察者。

觉知随顺因缘际会,却只是清醒的知道。

 

觉知在身心意识中,在生理本能中,是敏锐而裸露的“清澈”。

 

觉知本无所知,觉知本无所觉。

只因“觉受”波澜而生觉知分别。

 

因此寻找觉知,就必定遵从:意识反思,感受情绪,感知直观,

细腻体验,精微经验,妙明觉受,这条心内净化的道路。

 

就可见证,觉知裸露的光明。

对三界众生而言,

那是宇宙的起始与终点,那是时间的开始与结束,

那是所有存在的基础,也是一切生命的源头。

 

三界一切生命,所有世界,都在觉知中。

觉知,在任何一众生中,裸然清澈开放。

 

2020年3月12日 07:04

早晨六点钟,你睁开眼,拿起手机,翻看一天的新闻。

早晨六点半,你起床洗漱,准备早餐。

七点钟吃早饭,八点钟收拾行装,准备出门上班。

 

八点半到单位打卡,开始一天的工作。

九点半休息一会,上厕所,和同事聊聊天。

十一点多看看表,准备结束手头的工作,离开单位回家吃中饭。

十二点,准时下班,匆匆忙忙赶回家做饭。

一点钟吃完饭,休息一下,午睡一会。

 

下午两点半回到单位,开始下半场的工作。

四点半休息一会,和朋友说会话,接着干手头的工作。

五点半看看表,准备收拾一下未完成的工作。

下午六点,打卡下班。

 

晚上七点吃饭,八点看电视,继续追你未看完的剧情。

晚上十点半,准备睡觉了,洗漱完毕后,躺在床上看看手机新闻。

晚上十一点,感觉有点困了,关灯睡觉。

 

晚上十一点半,你进入梦乡……

 

这基本上是每个人,每一天生活的流程吧。

从早晨醒来,到晚上睡着,一天24小时,习以为常地过着生活。

你的生活,是以每一天24小时,为单位来计算的。

你的人生,是以365天组成的一年来计算的。

你的生死,是以你活了多少年,来既定起始与结束的。

 

也就是说,人类完整的人生,是以时间流逝,来推演,来完成,所呈现的。

你的生命表现,随着时间而来,随着时间成长,随着时间壮大,随着时间衰老,随着时间死去。

无法逃离时间的你,随着时间来来去去。

你体现着时间,时间以你而表现。

你无法逾越时间,回到过去,也无法超越时间,去到未来。

于是,“你”只能被“禁锢”在时间之内。

 

时间“刻度”就是意识,时间“运动”就是感知。

时光,本质是“心灵”对“头脑”的认同。

因为心灵感知,而有了存在,因为头脑对存在“分辨”,而呈现存在之细微差异。

存在差异呈现出时间,时间是存在差异化表现。

 

那理解存在差异变化的,就是“意识”;被差异化存在凝聚的心愿,就是“自我”。

意识与心愿结合,就是你自己。

 

自我是时间的受体,时间是心意之投射。

 

我们生于时间死于时间,又有谁能脱离时间呢?

曾经可以,曾经能够,绝对可以,人能脱离时间。

那就是真修行者,唯一渴望出离生死的绝对之心。

 

你的一生是由很多年构成的,对吧。

人生的每一年由很多天构成,对吧。

每一天都是由24小时构成的,对吧。

每一小时是由60分钟构成的,对吧。

每一分钟是由60秒钟构成的,对吧。

每一秒钟是由一千毫秒构成的,对吧。

每一毫秒是由一千微秒构成的,对吧。

 

好了,再往下细分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因为人类的心识,已经无法感知,更截短的时间片段了。

 

你看啊,从你早晨一睁眼开始,到你晚上睡着后。

24小时对于你而言,是一条延续不断的线。

顺着时间线,可以按部就班地,流水账一样展现出你的生活。

你一生的命运,生活经历也是同样的道理。

按照时间线延续下去,就可以根据时间线上的刻度,来标志你某一段的生活形态。

 

从生至死都是一贯如此,你的命运是一条线,或者是一条只能前进无法后退的管道。

可是你想过没有,这条长达数十年的时间管道,是由无数的毫秒构成的。

你每一天熟知的日常生活,是由一幕幕具体情节片段构成的。

 

比如说啊,此刻你正在看这篇文章,从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分钟。

十分钟是时间长度单位,记录了生命过去中,你的一个场景片段。

可是,将这十分钟内发生的,任何一秒钟的时间,将它单独地抽取、独立、呈现出来。

你所看到的,就不仅仅是,“一秒钟时间”,这个计量单位,

而是在时间这个“概念”上,所建立起的,所连带的,所延展的,所呈现出的,

你整体的生活,你所处的社会,你滞留的世界,你存在的宇宙,乃至完整的时空。

 

因为,时间是在空间中流动的,而空间,却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所以,只要生命在时间长河中,穿透任意一个时间坐标内的“空间”感,就可以突破时间。

听起来不太可能吧,太天方夜谭了,太异想天开了,太胡说八道了,太离经叛道了。

 

其实是可行的,而且历史上,屡屡有人成功地跨越时空。

前提是,此人洞悉并实践了一条真理:外在宇宙时空,是内在心识的投射。

 

前面我已经说过很多遍,空间是心灵觉知的投射,时间是觉知对觉受的分辨。

可是从觉知空间开始,到我们人类所能感知到的,眼前的这个空间,

期间有许多不同境界,不同维度,不同质量密度,不同能量等级,所形成的空间。

任何一空间内,都有其不同速度的时间。

 

这些空间与时间,其实,都是你我心灵中,所蕴含的“灵识记忆”。

你的头脑意识,越深入心灵感知,意识的概念越少,你自己去体验一下,是否是这样?

 

此刻,你去感知身边的空间,不要动用思想,只是单纯地感知。

感知空间的内心,会与所感知的空间相对,感知中会出现凝聚的专注力。

 

专注力中会有清澈,清澈中会有隐约的明晰出现。

若是,你的感知专注力,能够深入清澈中,融入明晰内,

你的头脑意识就会被,专注的明晰所遗忘。

当你的意识,能够深入内心体验中,

极深极静的安宁中,你的意识就会被安宁取代。

 

当头脑意识的散乱,被凝聚心灵的安宁,所替代时,

人类这个世界的时间,对于你而言就会停止。

不受人间时间流逝的推衍,肉身就会呈现脱离时间的状态。

这就是为何深入禅定的人,经年打坐却肉身不老的原因。

 

当心脱落意识时,心光发动所投射出的光明,反映在人体就是精微能量。

可以延年益寿,可以肉身不死,可以返老还童。

这仅仅是生命突破了,心识编织的很浅层次的空间,所呈现出来的状态。

 

若是,心中觉知,突破觉知存在的“瞬息”,

你就从“存在”中解脱,如在人世间反映出来,

你就是穿越过去未来,遍满宇宙苍穹的永恒,

你就是超拔三界六道,度化生死轮回的万能。

 

这还是,针对于凡夫而言,所谓的万能主宰。

如果是,内在脱落了觉知,三世十方瞬间滑落。

 

那能够言说的,能够指称的,所有存在的,一切生灭的,

于此,只是一瞬间幻念。

幻念无根,亦无生处。

于是,无取无证,就是法界。

幻念性空,亦无灭处。

于是,无染无得,就是圆满。

 

反映在人间,就是随缘自在。

嬉笑怒骂皆禅定,喜怒哀乐皆菩提。

终日吃饭未食一粒米,终日走路未沾一粒尘。

 

想要解脱,有道路,有方法。

体察生活中,每一秒“当下”的空间。

直至体察的心,与所体验的空间,合二为一。

 

体察的心中有清醒,清醒中会出现,脱落清醒的纯澈。

纯澈就是心识空间,进入纯澈境界中,安宁熄灭记忆。

色身就可突破人间时间之束缚。

 

2020年3月19日 03:13

学习你的教法后,又去学习其他人的教法,你如何看这个问题?

 

答:我很惊讶你提出来的这个问题。

 

我是纯粹的修行者,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是。

我从未是任何教主,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也永远不是。

 

自我标榜的教主、宗师、导师、活佛,只是人类社会中一份职业。

而修行者,却是发掘内在神性,实践圣贤教言的光明使者。

 

我是真的,真的,真的,渴望真理,崇拜佛陀的人。

既然崇拜,就会追随,必定效仿,以身作则。

 

佛陀是以真理为标准的,不以人的身份为标准,因此才有“四依法”。

佛陀是清苦离欲的行者,不以信徒多少为骄傲,因此有“清修闭关”。

 

从根本上来说,其实我的教法,就是自己亲证的修行道路。

只不过,我将这条道路完整细致,圆满真实地呈现出来。

就是所谓的教法。

 

其实,根本没有固定的教法可言。

若有固定的、不变的教法,

那么就一定有,固定的、可得的成就。

 

佛是不可被成就的,或者说,能被任何教法所“成就的”,皆不是佛。

 

教法只是道路而已。

通过道路抵达彼岸。

自证圣智者名如来。

 

吃过糖的人,会用一切方法,令人体验糖的滋味。

而任何方法,皆非糖的味道,若将方法当作糖,

则既迷失了糖味,同时也丧失了方法,本身所起的作用。

因此才说:法无定法,因材施教。

 

初期渴望真理的人,我是鼓励他们去,大量地学习经典,

浏览世上所有大德高僧的著作,进行知识学术上的思辨。

 

只有基础的法义道路正确了,再往心灵深处潜入的禅修中,体验觉受境界才不会出偏差。

 

对于初期打基础的人,我是绝对支持他们,去学习任何人的言论,在质疑与比较中树立正知见。

但是,对于修行进入中层,意识归入心灵认知的修行者,就不建议你去大量学习知识理论。

 

因为,当“意”,融于心中“认知”时,头脑记忆的“识”,就会如链条断裂般,思维思想停顿。

连思想思维,都无法再进行逻辑思索,你用什么去学习,去理解文字知识哪?

 

修行者此刻需要的,是绝对专注而纯洁的心。

这就需要,你对自己修行的方法,有着绝对的信任与信心。

 

对处在这个阶段的修行者,我就建议你,不要再去杂乱无章地学习理论知识,

而是要一门深入后,真正投入精力与生命,去体验,去探视自己的内心。

 

如果,你开始了真正的禅定升华,却还要左顾右盼,这山看着那山高,

那么就请你离开,不要玷污珍贵的修行道场。

 

因为,动用头脑去理解文字概念的义理,对于凡夫是没有问题的,你尽可以对比分析。

可是,一旦意归于心,思维断裂后;内心的感受,体验就会分解。

此刻,任何残留在头脑记忆中的概念,概念所连带的信息,会在融解的体验中无限放大。

 

如果,你所接受的法义表面上很圆满,但是文字背后的义,并未实证圆满通透,

这种被人性思维所遮蔽,人性贪欲所阻断后的暗影,

将会在心灵深入禅定时,形成对觉性复苏时的阻碍。

 

所以,在你们看起来无关痛痒的,文字思辨,佛义之争,却实实在在关联着,灵魂的升华与生命的未来。

 

我是修行者,只对真理有渴望,只对实证解脱有兴趣。

至于谁愿随我学习,谁愿离开这里,都属个人的自由。

 

以后不要再问此类问题,而且,我也不去评价任何修行者。

请大家理解。

 

2020年3月19日 14:15

问:觉知,是何种状态?

 

答:类似于喝醉了酒,头脑无法组织思维。

但是内心的意志是清醒的,只是意志无法去动用思维。

这种内心的清醒,充满了肉身每一个细胞。

 

就好像,构成细胞的,细胞中每一粒生命信息都睁开了眼睛。

身心内犹如目光充满,失去了意识的“划痕”,失去了体验的“浑浊”。

只留下“空间”,无法分辨,且无法感知的“空间”。

 

在人类濒死的时刻,大脑意识停止思维,而内心的认知尚未失去。

此刻他所经历的一生,事无巨细,身临其境如电影般,在心灵空间中播放。

在身心意识,奄奄一息之际,身心之内播放一生回忆的,就是心灵认知记忆。

而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的观看者,并无情绪以及对错分辨的“被动观察”,就是觉知。

 

类似于发烧高热的人,无法表达情绪语言。

但是心灵中意愿是清醒的,只是无法以体验语言表达。

此种清醒的意愿,伴随彻底的安宁与舒适。

就好像,身心融化在安详中,自我在温暖中,化为光芒的纯洁。

 

光明中没有阴暗,没有思虑,没有分辨。

安宁中失去焦虑,失去体验,失去意愿。

 

只剩下,完整的安宁与舒适。

只存在,彻底的清澈与明晰。

 

这就是觉知。

觉知,远离意识分辨,无法用意识去理解。

觉知,远离情欲感知,无法以体验来确认。

 

是身心、自我、意识、体验、心愿中,未曾改变的“空间”。

空间,失去了身心、自我、意识、体验、心愿的“阻隔”。

外界的宇宙虚空,与内在觉知空间,合为一体。

 

空间即是心灵,内外安宁。

宇宙即生命体,循环往复。

物质现出灵性,川流不息。

 

这就是觉知,诞生时间,湮灭物质,孕育所有,渗透一切。

当下,于一切中安宁。

 

2020年3月21日 06:59

将意识,投入学法中,用法理替代思绪。

将身体,沉浸于舒适,用柔软替代紧张。

将心灵,沉入寂静里,用安宁熄灭心愿。

 

不要理会头脑中的胡思乱想,那不是你。

用心中清醒去感知身中寂静,寂静感知。

 

于是——

觉知,将不期而遇。

安详,会不请自来。

空灵,会裸然呈现。

禅境,是未曾发生。

 

2020年3月27日 13:12

意大利全国爆发疫情,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牧师,不幸感染了病毒。

因为他属于重症患者,因此用上了呼吸机。

 

可是,他得到这个唯一救命稻草时,却转手将呼吸机送给了邻床的一位年轻人。

在濒临死亡的时刻,这位尊贵的老牧师,愿意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

他无视自己呼吸越来越艰难,无视浑身疼痛的病症煎熬。

 

内心安然且欣喜地,看着身边的年轻人,能够使用在此刻拯救生命的仪器。

时隔不久,牧师去世了。

人们悲痛万分,纷纷留言悼念这位可敬的老人。

 

当我看到这篇报道时,忍不住泪流满面。

一位平凡的老人,却展现出神灵的光与暖。

 

爱与无私,超越生与死。

 

如果在活着的时候,你就已经成为神灵的爱与光,

那么你死去的时候,爱与光必定照破阴间的黑暗。

 

这就是我崇拜的人,内心真正有神的人。

我愿匍匐在地,顶礼膜拜他的圣洁,因为那是神灵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