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与魔

2022年3月1日 11:24

 

2022年3月1日,早7点。

 

《奇迹课程》中,宽恕的真正含义是: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圆觉经》

 

《奇迹课程》说:除圣主世界外,一切皆属地狱。

经论中,龙树菩萨说: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

 

《奇迹课程》,是如来“第一义”的具体实践道路。

未曾在大乘佛法中证悟究竟智慧的人,

是无法实践《奇迹课程》的真实宽恕内涵的。

《奇迹课程》是直达寂灭实地的道路,

属于顿悟法门,顿超生死解脱当下。

 

今早起床后,发现:

人类的思维记忆失踪了百分之九十。

主观意识,只剩下分辨的能力。

意识中储存的企图与动机,百分之九十都消失不见了。

 

同时,身心内在的世界,

清晰细致地,全面无碍呈现出来,

是无限深邃的广袤宇宙,

无际无量无边无尽的苍穹星云。

 

身心内在是光明,光明本身具觉照性。

无边无碍的觉照,无漏尽知一切。

相对比,人类大脑中的意识思维能力,

内在的光明,才具真正的“清醒”性质。

 

举个例子,过去我吃饭,

是心愿推动意识,意识指挥身体,吃饭喝水。

有吃饭的我,与我所吃的饭。

吃饭这事情非常真实地发生了。

 

现在“我”吃饭,

依旧是,心愿推动意识,意识指挥身体,吃饭喝水。

有吃饭的我,与我所吃的饭。

吃饭这事情非常真实地发生了。

 

可是,在真实发生的事件之中,

在我的身体体验吃饭,在我的意识知道自己吃饭,

这个完整发生的过程之中,

 

“我”什么都没有做过。

 

吃饭的我,与我所吃的饭,

在“我”之内发生,可是“我”却未曾发生过。

“我”在发生之中,是不被“发生”的,“未曾发生”。

“我”是参与者,却不被参与带进剧情中。

“我”是体验者,体验却未曾触及我。

“我”是分析者,分析幻觉中我未曾动念。

“我”是行动者,能作所作中我未曾发生。

 

人类的意识在消失,人心的人格在遗失,人性体验在消散,人类情感在漂浮,现实身体中,肉体细胞的表层内,开始浮现出层层叠叠无限无际的苍穹宇宙,宇宙苍穹世界深邃中,是“祂”目光清澈智慧,遍满一切智慧中,无生无灭圆满,呈现无来无去平安,目光的无生性质,决绝彻底地,远离了圣灵纯爱境界,全然不在生命的范畴之中,圣灵在纯澈目光之中,类似太阳光中飞舞的小蝴蝶。

 

我最近疯狂地写文章,就是为了记录,人类成为神灵,神灵成为圣灵,圣灵蜕变为圣贤的整个过程,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不是为了博取眼球,而是,目前人体中所发生的,生命转化状态,是完全不被意识理解,完全不曾经历经验,进入了彻底脱离人类惯有的生命习性,与意识概念所理解的范畴了。

 

灵性的状态,是生命原始本质,呈现出无际光明。

光明本具的无限永恒,则完全失去了意识的主导。

 

因此,修行者必须要,认认真真,时时刻刻,随时记录心得与体验,记录感受与境界,记录所见所想所闻所意识,记录身心之中发生的改变,记录常人的身体与圣灵身体之间的区别,记录常人的内在与圣灵的内在,发生转变的过程,与过渡之间详细的进度差异。

 

记录远离了生命与圣灵,超越光明与存在的“觉性”,在身体之中呈现的体验,以及觉性与圣灵之间的,对比与转换关系。

 

说一千道一万,是因为,我不想堕入“幻境”之中。

人成为圣灵,正在确确实实、真真切切地发生着。

 

我必须要时刻记录,将生命状态与感知体验,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将脱离意识分析,超越生命境界的体验,以文字概念的形式描绘出来,文字出于意识,可以通过意识的概念,将不受意识分别的境界,以文字凝聚成概念;概念化的境界,就可以通过知识与逻辑,判断文字背后的境界是否成立,可以通过记录在案的文字概念,与佛经文字所记录的概念,背后的境界进行对比。

 

记录成文字概念的“状态”,就不会完全脱离意识的控制。

反过来说,依据意识残存的分别能力,可以保证生命内在转变的状态,是符合佛法智慧境界的状态,这样才可以保证,生命之中破茧而出的,是佛陀而不是魔王。

 

佛陀与魔王如何区分?

 

很简单很直接的区别是:

佛陀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如来是“第一义”。

真理之中,没有讲法者,没有法可得。

 

相即是心,心即是幻,幻不可得,故相性本空。

并非名相消失之后的“空相”,而是,名相本身就是“性空”。

空性则无生,无生即无灭,无生无灭,无来无去。

清净随顺,究竟涅槃,是如来第一义。

 

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圆觉经》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是佛陀“清净圆满”。

即相离相,是如来“无缘大慈”。

即心离心,是佛陀“同体大悲”。

心相生灭间,佛性“如如不动”。

烦恼即菩提,生死性涅槃,是如来“周遍圆满”。

————————————————————————

 

魔王,是“我执”心愿中,贪欲最大化拓展与体现。

魔王,是对“小我”最根本的维护,呈现生灭对比之“相”。

 

佛陀,一定是“清净性”,而离一切“相”。

魔王,一定是“住于相”,而失“清净性”。

 

有相,则有对比,因对比而有生灭,有生灭则有轮回。

依名相对比,而升起“我与众生”之间的差异。

魔王的高高在上,是依众生的“相”,而诞生出“永恒”。

魔王的“永恒”,在相上。

相一定有缘起,缘起一定生灭,生灭必定轮回。

魔王,就是轮回众生心内的迷惘与贪婪。

 

“我是真理,我是宇宙,我是觉者,我是神灵,我是能力,我是救赎,我是苍穹宇宙。”

 

“一切都是我的创造,一切创造都归属我。

我是众生的生命根本,众生轮回都未曾离开我。

我控制一切,一切之中,都是我的所作。”

 

魔王的根本,是获得,魔王的体现,是控制。

魔王的标准,是恐吓,魔王的手段,是诱惑。

魔王的生命,是贪婪,魔王的内涵,是恐惧。

魔王的表现,是我执,魔王的境界,是欲望。

 

魔王说:一切众生的“名相”归属于我。

“名相”众生生死轮回皆因我能力造就。

 

圣灵说:一切众生的“灵”归属于我。

众生名相皆是虚幻,虚幻本不存在。

灵与圣灵未曾分离,爱未曾远离一人。

 

圣主说:一切众生的“本来面目”就是我。

我与众生一体一性,众生醒时就在圣国。

一念迷即众生,一念觉即圣主。

自性平等,无二无别。

众生实相即圣主之国。

 

经过全方位的对比,修行者确信:

目前自己生命转化的过程中,孕育的是正觉者。

这条道路未来诞生的一定是,无上究竟正等正觉。

 

学习《奇迹课程》,需要有大乘佛法的智慧基础才可以深入。

否则,《奇迹课程》必定成为,

满足人类私心杂念的心理安慰罢了。

 

修行者学习《奇迹课程》,内在感受很安宁。

 

因为内在越来越具体的安宁幸福,

越来越清晰浮现出无限神灵宇宙。

生命本性绽放出的智慧光明,已经开始稀释我的主观愿望。

完整深邃广袤灵性世界的真相,开始分解现实的自我心意。

大脑主观意识处于消失过程中。

 

因此我才如此地警惕,步步为营,记录每一个过程体验。

一定要将失去头脑意识的,生命深层内涵状态,

以概念化的文字记录下来,以免丧失神志,堕入境界中沉沦。

 

目前看来,在身心内在浮现的,与刹那生灭习气妄念同体,

却不随妄念习气牵动的,灵性光明清晰世界,并非幻觉。

 

如果是幻觉,一定会被刹那生灭的妄念习气带着走,

灵性光明世界,就一定处于变化之中,随着心意而改变其世界状态,但事实是,灵性世界的浮现,根本与头脑意识无关,甚至超越了,心灵思虑可以分辨的范畴。

 

如果是想象出来的幻觉,一定带有“自我意图”的想象,而事实上,我的自我意识正在消散之中,只有分别能力,没有思维能力。

而且,如果是幻觉,幻觉本身的虚假性质,是无法诞生出智慧的,这些甚深的宇宙实相,是无法被幻觉想象出来的。

 

平时在生活中,我是不说话的,语言具有分裂性,修行者内在的平安中,没有分裂性的立足之地;最近这段时间疯狂地写文章,原因是目前尚未习惯,也不太习惯,从常人到圣主的转变体验。

 

常人到“圣灵”的转换体验,是生命本质光明,取代了人性烦恼疑惑,现实人类的身心中:

 

黑暗被光明取代,痛苦被极乐取代,

疑惑被智慧取代,生死被永恒取代,

自我被纯爱取代,意识被灵慧取代,

体验被安宁取代,情感被幸福取代。

 

无论圣灵生命境界,是多么不可思议,

必定还是“存在”的,是存在之中,生命境界的互换。

人类的意识并未消失,人心的分辨依旧存在。

所以我内在的心灵情绪并不慌张,

甚至很享受人转为“圣灵”的快乐。

 

可是,当法界“圣贤”的清澈目光,

开始于无生清澈中,分解“存在”幻觉时,

人心人性,自我感知,自我体验,

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记忆,

 

生命化的“自我”,“自我”的生命因素,

都同时同步地,处于“消融”状态之中。

 

无论从生理层面上,还是在心理层面上,

都感觉到非常不适应。

自我融化的过程,让“自我”处于“失重”状态。

 

“自我”失去了,确定自我“存在”的意识依据。

“自我”失去了,树立自我“人格”的感知体验。

“自我”失去了,完善自我“品质”的欲望经验。

“自我”失去了,形成自我“现状”的历史记忆。

 

意识只剩下“一念”清醒。

心灵只剩下“觉知”轻盈。

身体只剩下“感知”回忆。

 

在觉性清澈的明晰中,身心意识犹如沧海上的浮萍,

失去了立足的根基,在无限清澈觉海中,渐行渐远。

 

所以必须要啰啰嗦嗦记录很多细节,

以此检验自己的道路与方向。

 

道路是最,最,最,最重要的。

唯有正确的道路,方可到达最终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