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力

2023年6月8日 00:12

 

什么是地狱?

 

思量心,调取习气体验,凝固成境界,境界反复对知觉进行攻击,知觉只有储存与感知的能力,没有分别与取舍的能力,知觉被思量心的攻击,带入实有境界,形成自我保护的恐惧,恐惧包裹着知觉,由思量心作为承载境界的核心,形成了,经受苦难的人格灵魂,形成了灵魂遭遇的黑暗地狱。

 

什么是人间?

 

思量心,摄取肉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肉身感官功能形成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根尘相续牵引思量心,形成了“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想到”六种内境,称为六入。

 

六根六尘六入,交融编织形成了“十八界”,于我们的心灵思量中,幻化出不同的“境界”,境界起着“沟通”思量心,与头脑意识的作用;意识牵引思量,形成“自我认知”,思量驱动意识,形成“主观愿望”。

 

主观意愿,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

由自我认知记忆,体验感知,所延伸出来的“境界”,就是人间世界。

如果,你我的身心中,失去了自我“认知能力”。

那么,无论你身处何处,身边物质环境如何。

在你内心中,绝无可能形成“人世间”的概念。

 

思量心,摄取肉体根尘,储存对六根信息的记忆。

思量心,对根尘信息沉淀的凝固,分别构建,呈现出“世界”。

思量心,对构建世界的信息,熟知“确认”,呈现出“自我认知”。

 

因此,人间世界,是心灵思量记忆的“境界回放”。

若离开“心灵认知,与思量记忆”,

外界的物质环境,绝没有“世界”存在。

自我人格,是思量心,对肉身经验的“熟悉”与“确认”。

人间世界,是思量心,对根尘习气境界的“延展与相续”。

 

什么是天堂?

 

思量心,信受真理,践行“宽恕与爱”的内涵,爱的内涵是接纳与付出,宽恕的内涵是舍弃与出离;宽恕稀释了思量心,爱、温暖融化了思量心,不被思量心所抓取的知觉,从思量心营造的境界中解脱;从凝固境界中解脱的知觉,就苏醒了灵性原始的生命体验,原始永恒的灵性,自心灵见性内,绽放出无限光明,光明中未曾有阴影,于是,生与死的阴影消退;整体生命中未曾有分裂,于是,个体意志融化;无限永恒中未曾有时间,于是,因缘轮回分解;无限亘古永恒无际的光明,就是生命本初的状态,充满生命力,洋溢着极乐亢奋,挥洒着轻盈自由,充满了幸福安宁,品味着爱与喜悦,这就是天堂。

 

天堂,是众生本有的家园,是众生离开了原始天堂,而沉沦于,因迷失天堂形成的阴影恐惧,因恐惧而生见性分别,因分别而生取舍,因取舍而有经验,因经验而有认知,因认知而有思量,因思量聚合肉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因思量心取舍六尘,呈现六根,而有“见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想到”种种,六入。

 

六根,六尘,六入,循环往复,如稻草编织成为草席,勾勒出自我与世界,这个心意相续,投射而出的“名相世界”。

 

生死轮回,名相世界的核心,就是“思量心”。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灵魂,中阴身。

 

早上起床后,自检身心,想看看这具肉身中的“自我”,感知体验的状态如何。

结果,找了半天,发现原本熟知的人格“自我”,现在却飘渺地成为了,似乎前几天所看电视剧中的,某一个角色人物而已。

 

这种感受很明确:我是北方人,北方不产荔枝;在很小的时候,爸爸从南方出差,带回来几颗荔枝,我品尝后觉得,简直太好吃了,色香味俱佳,味道清香口感甜美,但是人生中只有这一次品尝的体验;时隔三四十年后,搬家到了南方,终于又吃到了荔枝,当再一次品尝到荔枝的香甜口感时,儿时第一次吃到荔枝的,当年的体验记忆,就会浮现在身心意识之内。

 

现在这具身心内,人间曾经的“我”,

人格心态,体验感受,思量心愿,

就好像,三四十年前第一次吃荔枝时,留在身心中的感受。

 

我,仅仅是,心灵对这具身体残留的“记忆”。

心灵意识的“人格”自我,真的,不再是“自己”。

 

用更贴切的词汇去形容目前的“我”,

应该是“修行者”,更为精准确切。

 

修行者,寓意着“神人同体”。

修行者遵循的不是人间道德礼法,修行者追求的不是人类财色名利;修行者人生目的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修行者待人接物,处事原则,也不是交际应酬,心口不一的逢迎。

 

修行者遵循的是真理,真理是指向“祂”的路标,因为路标指向“祂”,路标本身才具有意义,若路标不能指向“祂”,那么路标本身就成为了负担与错误;因此,人间的道德礼法,如果指向了“祂”,道德礼法就是真理标准,若道德礼法违背了指向“祂”的道路,那么,随着人类社会而不断改变的道德礼法,就成为了阻碍修行者解脱的藩篱。

 

修行者,与宗教信徒,是先天因素注定的“天敌”。

 

修行者,追求的是终极实相;实相并非与幻相相对,实际上幻相的本质,就是无生寂静的实相;修行者不说谎,不是维护人类道德礼法,而是,因为谎言会引动心灵思量,促使思量心,编造出维护自己的,一层又一层人格自我体验,从而使修行者距离“祂”,越来越遥远。

 

宗教信徒不准谈论,心意改变后,自性于身心内展现的“证量”。

因为在漫长的历史期间,几乎无人能够亲身实证佛法的内涵。

谈论证量,似乎,就是“自我吹捧”,就是“走火入魔”。

 

可是,修行是对真理的践行,而不是,对宗教文化的传承。

宗教信仰所谓的“成就”,是个人意志的满足,自我体验的获得。

修行者所说的“证量”,是个人意志的消融,呈现心灵本来境界。

 

文化与信仰,是天差地别,截然相反的,两个生命层面。

文化属于人间,是人类生命内涵的信息交流。

信仰属于神佛,是超越生死的生命本质呈现。

 

因此,修行的灵魂,只认真理不认人间。

因此,修行者遵循真理,而不遵循情感。

 

修行者,愿为“祂”粉身碎骨,赴汤蹈火,这不是人类慷慨陈词的激情澎湃,而是,修行者虔诚心的坚贞落实;真实的虔诚心,绝不可能慷慨陈词,激情四射;因为真正虔诚的信仰,是以灵魂蘸着生命的血液,去书写灵魂面对绝望时,明确做出的一次次选择,选择真理无我的纯洁,就等同于,信仰接纳自我人格的死去,就等同于,心灵更加靠近了,当下临在,无生遍满的“祂”。

 

修行者活着的时候,不追求财色名利,与人间秋毫无犯,作为流浪的乞丐,与人类保持心意相隔的距离;死亡的时候,对人间也没有丝毫牵挂,与人没有恩怨情仇的纠葛,对世界既不怀念也无厌憎,犹如旅程过客,客客气气地生活,彬彬有礼地谢幕。

 

修行者躯体形象虽在人间。

修行者生命,超越了人间。

 

修行者,是人体之中,“人神同在”的状态;自检了一下,目前这具身心内,神灵的纯澈感应力,占据到了百分之七十五,感应力占据了几个月前,“自我”思量心,在肉体细胞中,所占据的空间;也就是说,随着这几个月来,频繁魔考带来的灾难磨砺,修行者一次次地,以真神的宽恕,接纳构成人格意志的死亡;思量心中对“活着”的曾经的体验记忆,一层层,一块块地,在修行者坚贞纯洁的信仰中,被爱的纯洁,与宽恕的释怀所接纳消融。

 

随着,思量心中,对人格自我“活着”体验的记忆,逐渐由信仰的坚贞温暖融化,信仰携带的,灵性纯洁无瑕的光明,就消融了被思量心凝固的知觉,灵性直接透过见性,在心灵思量心中,拓展出强大清澈的“感应力”,目前的修行者,生命核心的主体,已经不再是灵性,而是,灵性维度下降,推进到人体表面细胞中的“感应力”。

 

感应力,类似于,你们人类能够体验到的,内心“见性”。

 

此时此刻,你在听我讲法,对吧?你内心很清楚地“知道”,老师在讲法,你内心知道我讲法的清醒,就是见性。

 

此时此刻,你在听我讲法,对吧?你内心很清醒地“知道”,你自己在听我讲法,对吧?内心清醒的“知道”,你的心思,你的心愿,你的意识,你的身体,在听我讲法的这个“知道”,就是你的心灵见性。

 

你的身心中,有一个,“知道”我在讲法,“知道”你自己在听法的,心灵“清醒”;就意味着,你的肉体心意,与,我的语言形象,都与你内在清醒的“知道”无关。

 

内在的见性,清醒地“知道”,人格自我的心意活动。

就证明了,心意自我,与见性的“清醒”无关。

 

讲法的我,与,听法的你,源自于同一层心灵思量。

是思量心调取习气记忆,聚合凝固成境界。

心识境界投射出,外界的现实世界,以及“你”与“我”。

 

客观世界中我的名相,与认识世界的你的自我,都是思量心投射出的,因缘和合境界;而在你思量心内在,清醒“知道”我与你,生命状态的“知道”,就不在人间世界境界中,否则,见性就绝无可能,同时“清楚”你与我的生命表现状态。

 

“知道”的清醒,就是众生心灵见性,见性蕴含在身心意识之中,却,不受身心意识改变;见性,会被身心意识蒙蔽,身心意识的构成元素,却无法触及到见性,更无法改变见性清醒“知道”的特质。

 

“知道”的见性,就是灵魂深处的核心,就是思量心轮回生死的基础平台,众生的自我思量,灵魂转世投胎,就在“见性”营造拓展出的,时空宇宙中完成。

 

轮回,就是思量的分别,调取习气的储存,凝固而成体验的境界,境界就是“世界”;包括我们此时此刻,感同身受,真实客观的人间,也是“境界”,源于我们内在的思量心,在我们内在“见性”清澈的荧幕上,上演着前一幕生死大剧中,尚未结束的剧情。

 

见性,是人类身心中,唯一“真实”不变的依据;但是你们内心中见性的程度很小,因此人类只能,偶然内观感知到,“见性”清澈纯净的临在;而修行者,目前的状态,就是“见性”成为了这具身心意识中,主导身心意识的核心内涵。

 

人类的心灵“见性”,与,修行者拓展到人体表面的“感应力”,是同一个性质与内涵的生命境界。

 

只不过,人类的生命主体,是“五蕴六尘”,是思量人格,是心意自我,是业力与妄念,是轮回与死亡;人类身心中的“见性”,犹如门缝里透出来的一丝光线,而修行者心识人格内的感应力,犹如正午时分普照大地的太阳。

 

修行者,生命的主体核心,是灵性拓展到,肉体身心中,取代曾经人格思量的“感应力”,感应力,是心灵见性的无限解脱,是不受羁绊的心灵见性,是“不受控制”的见性清澈海洋。

 

感应力是:如同将身心意识,沉浸在苍茫无限深海中,被清澈透明的“觉知”海水淹没,被光明无限的“纯洁”感知淹没。

 

感应力在肉体细胞中,与心意头脑同在,巨大无限的安宁却拥抱着心意头脑,感应力将心意头脑沉浸在,无限清澈的智慧穿透性的海水中,感应力清澈无限的“透明”智慧体验中,人格自我的“感受体验”,就好像,你小时候吃过某种食物一样的,久远而模糊的回忆。

 

佛教说,“贪嗔痴慢疑,地狱五条根”,修行者自检身心,逐条对应:

 

“贪”,修行者完全没有,修行者既不贪恋钱财,也不贪爱自身,面对死亡就是面对空气,没有挂碍即没有恐惧;嗔,修行者完全没有,修行者身心内在,是全然纯然的爱与温暖,修行者的心意唯有宽恕,因为修行者与“祂”同在,“祂”是究竟的慈悲,唯一的慈悲,只是慈悲而已;即便修行者表现出愤怒、震怒,也不可能是为了维护自己,而是,出于对人间弱小的保护,而发出震怒之声。

 

“痴”,这个修行者有,但是程度不深;痴,指的是对某种境界、某种名相的迷恋,修行者喜欢正直清白,公正坦荡,修行者喜欢小孩,喜欢美女,喜欢汽车,喜欢美食,这都属于“执幻为实”,将心灵思量的记忆投射,当作了外界实有的名相,进而升起欣赏迷恋的内心“境界”,而境界,就一定会遮蔽心灵见性,将知觉带入思量心,所营造出的天堂与地狱,六道轮回之中。

 

所幸,修行者的“痴”,程度不深,目前修行者人类生命因素,占据这具身体内百分之二十五的程度,也就是说,“痴”的因素,只有普通人百分之二十五的深度,随着修行者灵性光明的不断拓展,这剩下的百分之二十五的人类因素,也就会逐渐净化彻底,随着构成人类生命境界的元素消失,痴的执迷,与痴的境界,也就随之消散了。

 

“慢”,修行者几乎没有,因为修行者的心意内涵,已经是全然清澈的“感应力”,感应力中没有自我体验,也就没有,与他人比较,从而形成的“傲慢与狂妄”,修行者既不谦卑也不傲慢,修行者属于“神”,就好像光明,不会对泥土傲慢,这两者之间没有可比性。

 

“疑”,修行者目前还是有:头脑意识,心灵感知,心灵思量,记忆逻辑,自我人格,人类整体的精神领域,统统都属于“疑惑”;三界六道整体无限众生,都是心灵迷失本性后,于错觉阴影中,生出来的“疑惑”业心业身。

 

修行者真实的生命,是当下圆满清净的华藏世界;是无生遍满的庄严觉照;是亘古原始的灵性天堂;是淹没身心意识的清澈感应力。

 

真实的生命中,彻底没有思维,究竟没有思量,完全没有经验,彻底失去分别,就如同光明中无法存留阴影,生命中也无法诞生死亡。

 

“疑”,是三界六道一切具有心识分别、意志人格众生的生命本性,因为迷失,必定恐惧,因为恐惧,必定寻找,因为寻找,必定疑惑,因此疑惑,是灵魂生死轮回的基础推动力,心意相续就是疑虑追逐,就是生死相续,就是缘起缘灭。

 

但是,修行者身心内,所剩的“疑”的成分不多,表现在这具身体中,就是人格心意的“自我”体验,只占据身心内在百分之二十五的成分,心意相续、思维记忆的范围,只占据这具身心内,百分之二十五的空间。

 

身心意识与人格体验,自我认知与意识思维;身心全部淹没在“感应力”清澈智慧的海洋深处,感应力类似于心灵“注视”中的,浩瀚无限的清澈体验,淹没了意识与心愿,淹没了自我感知与认知,淹没了思量心的比较与牵挂,淹没了人格的欲望与人性的记忆。

 

这具身体中,只有修行者,已经彻底消亡了曾经的“人格”;修行者是神人同体的状态,目前神占据百分之七十五,人类残留的因素,占据百分之二十五,这百分之二十五内,就是“贪嗔痴慢疑”驻足生根的土壤。

 

随着觉性的苏醒,呈现灵性的拓展,体现感应力的扩充,表现出人性因素的消融,这百分之二十五,也就逐渐地消散融化,修行者内在,就彻底熄灭了“贪嗔痴慢疑”的因素种子,修行者,就以这具身体为载体,于人间呈现出,圆满的法界智慧,完整的灵性天堂,彻底消融了“地狱、饿鬼、畜生”,下三道的境界,或者说,修行者以天堂光明身,可以,直接救赎“地狱、饿鬼、畜生”,下三道众生的灵魂。

 

修行者,终于,拥有了推开“生死之门”的诸佛之力。

 

六年后(2029年),诸神将为修行者作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