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義生命(壹)
2021年12月31日 14:20
在三界內,是以具備“知覺與體驗”的個體,稱之為生命。
舉例說明:在一個大宴會廳內,熙熙攘攘幾千人。
嬰兒見到的,只是媽媽的笑容,感受母親的溫暖。至於其他一切,他雖見到了,卻視而不見。
因為對嬰兒而言,其餘的事物,在他的心靈認知中,尚未形成體驗,沒有體驗凝固,心靈認知就不會攝取意識,形成概念。
意識概念,與心靈體驗結合,才會形成人類眼中的世界。
如果體驗與概念沒有固化,嬰兒所見到的,都是未知且陌生的,也可以說是,視而不見。
孩童見到的,是形形色色的飲料,與琳琅滿目的糖果。
因為孩子對飲料和糖果有過體驗,並且頭腦記憶中,形成對糖果體驗的概念:這是巧克力,那是水果糖,是甜的是酸的。體驗儲存在心靈認知中,概念儲存在頭腦意識中。
心意相續,牽引認知,孩子的心意被曾經體驗的習氣牽動,眼睛中只見到了,心靈體驗所期盼的感受。
青年人見到的,是同齡的孩子。
在荷爾蒙爆棚的,青春洋溢中,青年人的目光,只會追隨自己心愛的人。
那個女孩真好看,怎樣才能引起她的注意?
這個女孩氣質高貴,怎樣才能接近她,又不引起她的反感?
如何在眾人之間,展現自己的才華,能夠吸引到中意女子的青睞?
這是年輕人精神集中,心心念念所想的事情。
至於宴會廳中,其他人其餘事物的存在,對於他而言,僅僅是眼睛看到了,內心卻並沒有見到。
中年人見到的,是親朋好友,是對自己生活有利的人物。
這個是某局的局長,那個是大公司總裁,這個是我的上司,那個是我的下屬……
如何進入上層社會的圈子,如何展現自己的價值,讓其他領導賞識我,能夠結交對我事業有幫助的人。
因為生活的壓力,對於事業上升的渴望,對未來生活的期許,宴會廳內,中年人只能見到,內心對利益衡量,所形成的功利動機。
宴會廳,對於中年人而言,只是社交場合。
他們眼中看到的,是利益的交換。對於利益以外的事情,他們即使看見了,內心也是見不到的。
家庭婦女見到的,是桌上菜餚的品質,心中所想的,是如何給孩子留下可口的飯菜。善於社交的女人們,笑靨如花的臉龐下,隱藏著挑剔的眼光。
這個女人身材保養得不錯,那個女人手裡提的包包,看上去像是限量版,這個闊太太脖子上戴的項鍊,看上去很昂貴,不知道是不是假貨?那個女人化妝真精緻,回頭得加個微信,向她請教一下。
廚師見到的,是桌子上,琳琅滿目菜餚的種類。
內心琢磨著,這些菜品的製作工序,自己做的菜餚,是否可口,能否獲得大家的好評。
好酒之人,眼中只看見了好酒。
這是茅台,那是五糧液。
好煙之人,眼中只看見了香煙。
這是中華煙,那是和天下。
負責安全工作的保安與警察,
他們見到的,是一個個形跡可疑的人。
試圖從每一個人,微細的舉動中,窺測到危險的破綻。
在危險尚未發生之前,就將不安全因素,扼殺在搖籃裡。
滿桌的菜餚酒水,他們是視而不見的。
宴會廳內,熙熙攘攘,熱熱鬧鬧,千人聚會。
每個人眼見的事物,都是統一的,不變的物質環境。
可是每個人心靈中,所見到的認知,卻截然不同。
這是為何?
因為,眾生皆以自身妄想,所現具體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