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身成佛(一)
2019年12月11日 00:09
我們對於某人的認識,其實是包括了三部分:
第一,樣貌;第二,品行;第三,思想。
比如說你認識某人,首先是直觀的認識,此人長相如何?是胖是瘦?是高是矮?是美是醜?
進一步交流後,通過言談舉止,大概得知他的性格、教養、善惡、秉性,乃至習性習慣。
當進入深層交流後,通過思想意識的交融,你了解到他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以至於精神內涵的深度與廣度。
至此,你可以說,對於他這個人,你已經很了解了。
他適不適合作為你的朋友,你能否與他舒適愉快地交往,在你內心已經做出了基本判斷。
修行者的一生,就是不間斷地,與內在神靈交往的過程。
既然要與神靈做朋友,我們就要對祂們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了解神靈,熟悉神靈,接近神靈,同化神靈,最終以神靈之純,融入諸佛莊嚴。
神靈在三界之中,具有與三界眾生一樣的軀體樣貌。
但是因為修行圓滿者,心不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心無掛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故而心不生見聞覺知等六識。
在覺者的身心內,純明清澈的覺知,在每一粒身體細胞內充滿,滲透在每一絲體驗覺受中。
細胞內如烈日當空般極明極耀,純明清澈自內而外普照身心意識。
猶如烈日下無法留住陰影,純澈覺知中,也無法留住意識思維。
於是,他是“祂”的載體,行住坐臥間,透出“祂”的純淨、樸實,且莊嚴。
如虛空本身無法留住雲彩,透明清晰中,慾望感受也無法駐足。
於是,他是“祂”的軀殼,情感體驗中,呈現“祂”的安寧寬恕,與溫暖。
心靈與意識依舊存在,身體各種器官功能健全,感受體驗的“經驗”尚在。
但是,眼耳鼻舌身意,卻不再擾亂心中純明,明澈覺知直接“普照”世界。
但是,心願與頭腦意識,卻無法牽引身內覺知,故而“祂”的純真就成為了“他”的思想。
不斷一念,不捨一念,卻於念念相續中,無取無捨,無來無去。
但是,情感慾望與體驗,卻無法沾染蒙蔽靈耀,故而“祂”的無限就成為了“他”的體驗。
不離感受,不棄體驗,卻於情慾感受中,了了清淨,無生無滅。
如是,“祂”在他之內,落落清淨圓明十方;如是,他是“祂”表現,清淨隨順肅穆莊嚴。
我們認識諸佛,認識了“祂”的表現,也將認識“祂”的思想,祂的思想就是佛法。
在佛經佛法中日夜薰習之人,猶如與諸佛每日交流。
文字背後的深奧法義,真實不虛即十方護法神靈,會全力護佑我們的法身慧命。
因為眾生的身心,皆由無始劫習業因果聚合而成,身心深處是眾生未曾改變的如來佛性。
常隨佛法聆聽佛義者,隨著身心淨化,佛性逐漸清醒,如日出東方摧滅無明。
信受佛義者,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我們認識諸佛,認識了“祂”的思想,也將認識“祂”的品行,“祂”的品行就是持戒與寬恕。
在時刻律己恕他的內心中,慈悲安詳就會與諸佛心心相印。
寬恕攜載的清淨莊嚴,是三世無量金剛菩薩,會本能地淨化我們身心罪業。
因為福禍無根皆由心造,勤苦持戒者,情慾體驗的淨化中,也將戒斷心願的貪婪。
心願熄滅,則意識停擺,意識停擺則眼耳鼻舌身盡皆停擺,六根清淨則六塵清淨。
身心蘊含的覺知,則不受色聲香味觸法薰染,如污水澄清之時,則皎月透影而出。
心識體驗,不再被自私恐懼所凝固,融化的體驗就釋放了無始劫來,傷害的無量冤親債主。
無盡無量的冤親債主,融入身心純明溫暖中,在覺性的浩瀚清澈中被淨化,被慈悲超度,被寬恕昇華。
溫暖度化了生生世世因緣相聚的眾生,也就熄滅了無始劫以來的一切妄念。
知覺乃眾生,覺知乃眾生命本。
覺知純澈無雜,則眾生緣起緣滅皆歸於此。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覺知純澈,即“無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不辨真實中,無了知“融化”在當下。
猶如海浪熄滅於大海,猶如光芒消失在明晰。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
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無了知,在“當下”融化,即是“合湛”,刹那間刹那熄滅,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如夢甦醒。
三千大千世界,虛空蒼穹世界,如太空中飄浮的灰塵,過去與未來,恰如指尖流過沙塵。
光明熄滅於明性,覺知熄滅在覺照,虛空在空性中消融。
明空覺性,無生無滅,莊嚴周遍,清淨充滿。
當下圓融,寂照十方,離幻即覺,非幻不動。
修行者智慧圓滿了三千大千世界,或者說,十方三世,圓滿於修行者的身心純明中。
無量無盡無邊的緊張、恐怖、焦慮、仇恨、妒忌、冷酷、自私、貪婪的細膩體驗,在寬恕中融化於溫暖。
溫暖中是無我的大愛,是離慾的狂喜,是無生的寂靜,是極樂的自由,是圓滿的明澈,是不動之莊嚴。
身心溫暖中,有絕對的安寧,身心純潔中,是絕對的寬恕。
為何安寧?本來無生;何為寬恕?非幻不動!
你成為了“祂”,當下就是極樂;“祂”就是你,此岸即是彼岸。
當我們在人間,秉持著內心的寬恕,頭腦的純潔,言行的樸實,離慾的清淡,
我們的生命將融入神佛,身心內在與佛心心相印,我們將帶著肉身朝見如來。
這就是——即身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