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專注力

2018年8月17日 13:00

問:生活中妄想紛飛,如何培育專注力?

 

答:上下班高峰,你擠公交車,車廂中人滿為患。

摩肩接踵,交頭接耳,聲音嘈雜,空氣混濁。

你在人群夾縫中,被擠得像照片一樣,連轉身的餘地都沒有。

 

你能因為車廂內人群擁擠,就要求別人都下車嗎?

你能因為車廂中空氣污濁,就要求別人不呼吸嗎?

你能因為車廂中聲音嘈雜,就命令別人不說話嗎?

 

你憑什麼啊?!你以為自己是誰啊?!

 

你的身體,就如同上下班高峰時的公交車,車廂內裝著的不止你一個人。

要容許頭腦中,有亂七八糟的思慮,有雜七雜八的聲音。

要容許思維胡想,要容許念頭紛飛,要容許心靈中情緒起伏,你要容許內心感受波動。

因為你的身體,不是自己一個人的意願,在獨自使用。

在身體內,還存在著你的思維記憶,存在著你的情緒慾望,存在著你的感受體驗。

他們這些生命,雖然不是你的主觀意願,卻是你的主觀、你的意願往昔所造就的。

 

要學會,與眾人和平共處。

就好像在上下班高峰的公交車上,你要學會禮讓別人,做一個有教養、有涵養、有修養的行者。

儒雅的君子,一位敦厚的長者,在噪雜的公交車上,是何種態度?是如何面對的?

他會安靜地獨處一隅,平和安詳地,面對眼前的雜亂無章。

無論身邊環境多麼嘈雜,他永遠都是安詳寧靜、柔和純淨。

無論別人對他如何惡劣,他永遠都是寬容靜默、淡而處之。

 

禪修的基礎是:在身心中,靜默安詳,心光燭照,不與思維爭辯,不與體驗解釋。

一定要在構成人類的因素中,找到不曾被因素改變的先天。

否則你忙忙碌碌、辛辛苦苦修行一生,卻被習氣妄想迷失了靈魂的方向。

臨終時,無法清醒專注的心,自然會被六根六塵,自我體驗的貪婪帶走。

昏沉迷茫的心,被往昔的眷戀愛慾席捲,進入輪迴時就像你回家一樣自然。

 

修行者一定要找到真正的自己!否則你所有的修行,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我們真正的自己,是誰?在哪裡?

 

“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圓覺經》

這是佛界。

如眼疲倦,瞪發塵勞,覺明為咎,妄起空華,依覺成法界。

這是法界。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楞嚴經》

這是三界。

 

佛性依覺性而展現,覺性以空性純度,呈現法性光明,光明折射覺性,所顯十方三世宇宙世界。

一切世界與眾生,都是覺性所現過去與未來,而一切現象之本質,都是佛性寂靜遍滿。

故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煩惱執迷不能證得!

 

既然一切眾生的身心中都蘊含著佛性,那麼,佛性必定在眾生身心中有境界標準。

我們要在自己的身心思想中,找到這些標準,就等於找到了回家的路標。

佛性在人性中的呈現標準是什麼呢?

 

我們認為的自我,並不單純指的是,個人意識與人格意志。

個體生命的特徵,是很多種因素聚合而成,我們就概括化地,簡單地將人性分解整合一下。

 

人類生命的構成,有以下幾種因素內涵:

肉體系統,情感系統,精神系統,靈性系統。

肉體系統包括了——細胞、神經、樣貌、成長、衰老、生與死的現象。

情感系統包括了——體驗、感受、經驗、情緒、慾望、喜怒哀樂、痛苦與幸福。

精神系統包括了——認知、意識、記憶、思維、感知、邏輯思維,以及抽象概念。

靈性系統包括了——覺知,以及覺知內部的靈動力。

 

佛性在肉身細胞中呈現,是舒緩清淨的空靈,所以我們在禪定中,柔軟身體舒緩安穩,就在接近祂。

佛性在情感體驗中呈現,是寧靜純潔的安詳,所以我們堅守戒律,清淨心靈慾望體驗,就在回歸祂。

佛性在精神意識中呈現,是理性清醒的分析,所以我們海量學法,培育正知正見正觀,就在體現祂。

佛性在靈性覺悟中呈現,是寂照圓覺的純明,所以我們捨棄身心,熄滅身心內在自我,就在還原祂。

 

生活本身就是修行道場,最重要的一點,是平時最大程度地“柔軟”身體。

在心靈清醒的狀態中,持續性地,不間斷地,柔軟身體中每一絲肌肉與感受。

柔軟了肌體,也就同時舒緩了心靈感受。

舒緩的心靈感受,就會從緊張的身體感受中,脫離出來。

脫離緊張的感受,就是相對平靜的安寧。

 

在安寧舒適的身心狀態中,讓安寧的心靈,最大程度地遺忘慾望。

心靈一旦遺忘了慾望的體驗覺受,頭腦就一定會,遺忘建立在體驗之上的思維概念。

失去慾望的心靈,失去記憶的意識,就會自心靈深處浮現出,覺知的透明靈動。

 

身心內如旭日東昇,覺知深層的靈動力,如太陽般燦爛輝煌,由內而外地,普照身心自我意識。

無須分辨,不要解釋,安詳地柔軟在,覺照明晰的靜默中。

 

身心深處極盡微妙細膩的,覺受愉悅體驗,會在不解釋、不分辨、靈覺朗照中,蒸發熄滅。

失去覺知者,失去所覺境,所覺乃錯覺,覺者即被覺。

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如眼光純澈,從所見景象中,復甦了見世界的明晰普照。

如遮蔽虛空的透明玻璃粉碎,失去折射虛空的玻璃後,虛空失去了廣袤的樣貌,卻復甦了不可得的性質。

你,從自我到無我,從無我到無生,從無生到寂滅。

 

以凡夫身心自覺聖智,親證自性菩提,朝見本覺如來。

今生你沒有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