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 樂
2018年9月18日 08:52
問:“我”是誰?“自我”究竟是什麼?
答:心靈認知,對所認知的“認同感”。
內心對身體的認同,內心對意識的認同。
內心對感受的認同,內心對體驗的認同。
能認同身體、意識、情感、體驗的心靈“認知”,
因為認同,而有分別;因為分別,而有取捨;因為取捨,而生愛憎。
於是,自我的體現,就是以內心的“願望”呈現於人間。
認知,被所“認同”的身語意牽引;願望,被身語意中的習氣妄想裹挾。
習氣形成的慣性經驗,與妄想形成的慣性記憶,相結合而帶動的“心願”,就是我們所說的“自我”。
認知,本身並沒有“認同”,更沒有“心願”。
清澈是認知的“意識”;空靈是認知的“身體”。
安詳是認知的“感受”;純潔是認知的“體驗”。
頭腦意識,是人類所認為的“自我”,佛教所說的“前六識”;外道所說的“識神”。
心靈願望,是人類所說的“潛意識”,佛教所說的“我執識”;外道所說的“靈魂”。
心靈認知,就是外道所說的“元神”,佛教所說的“神識”;瑜伽所說的“靈我”。
認知的核心是“明了”,清澈明了的境界,是“奢摩他”,止觀修行。
明了的深處是“覺知”;自覺知細膩分別開始,呈現出空間;覺受波動呈現出時間。
時空交錯震盪延續,折射“覺知”在無限無盡,微細時空世界中,呈現出靈覺眾生。
靈覺所體現的生命狀態,就是“明了”;因明了而有對現象的“認知”。
因認知,而有對所認知的經驗,經驗的“凝固”就是心靈體驗。
由體驗而生出感知,因感知的愛憎取捨,而有情感的喜怒哀樂。
感知將意識概念,凝固成具體的名相。
被名相凝固的感受,驅動意識,深入細化世界現象。
對世界現象的細化細分,形成了記憶概念,相續成邏輯思維。
因思維,而呈現出具體的、立體的、細緻的、鮮活的世界萬物。
因思維結合感受,而有了“認識”世界的“自我”。
意識,只是心靈願望所操控的工具。
若心靈失去認知的“願望”,意識對眼睛所見、耳朵所聽、身體所觸、舌頭所嚐、鼻子所聞,是不會有絲毫分析的。
因此,自我的核心,在於“心”,而不在於“意”。
而無論意識眾生、認知眾生、靈覺眾生,還是覺受光海,都是覺知開出的花朵。
由覺知開創的“虛空”,到意識塑造的“世界”,中間經歷的層層細膩靈覺、認知、體驗、感知……
形成了三界六道中,無限廣袤中,每一粒微塵中蘊含著無盡深邃的,層層疊疊無量細膩深邃宇宙。
無盡深邃宇宙世界中,一微塵中卻蘊含著無量廣大的層層疊疊,無限廣袤的不可思議宇宙蒼穹。
而最宏觀的宇宙境界,卻是宇宙最微觀的因素存在。
芥子納須彌,須彌藏芥子,無限小即無限大,二者本身都是虛幻的,猶如鏡子中的倒影。
兩面鏡子對照,鏡子會同時倒映出,層層疊疊不可思議、不可計量的倒影。
但是,無論鏡子中展現出多少層、多麼緊密、多麼深邃的倒影,
倒影本身不會撐爆鏡子,因為倒影本身沒有實性。
三界六道中,無限微塵世界,性質如同鏡中倒影一樣。
覺知,是宗教所說的“造物主”,瑜伽所說的“大我”。
是外道所說的“終極”,是印度教所說的“梵天”。
覺知,是覺性的迷失,一念錯覺,而有覺知。
故而,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覺性,是佛教所說的“法界”,印度教所說的“梵”,西方宗教中的“上帝”,靈修所說的“上主”。
所以,在“自我”之中,蘊含著神靈、上帝、上主,以及諸佛。
淨化構成“自我”的層層體驗,分解“自我”構成的種種維護。
自我熄滅,則生死熄滅;自我融化,則三界幻滅。
在自我之中,“自我”不可觸及的安詳靈妙,“自我”不可思議的明澈極樂。
不被自我錯移的“本來”,即如如不動的“當下”。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