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僧伽九問

2017年1月12日 07:51

法師言:白衣上座有什麼過患?

 

一、法師云:白衣上座對經論縱然講到口吐蓮花(含二部僧),沒有全部戒律的傳承,不知全部戒律的開遮持犯,僅知五戒、八戒、菩薩戒,仍不足以住持佛法。

 

答:何為白衣?不見自心本性者,無明愚癡是名白衣,若見自心本性者,則白衣亦是佛。

 

六祖慧能最初去五祖弘忍處求法,五祖問慧能:“你是哪裡人?”慧能回答道:“我是嶺南人。”五祖弘忍輕視地說:“你是嶺南人,又是未曾開化的獦獠,如何能成佛呢?”慧能答曰:“人雖有南北之分,佛性卻不分南北。”

 

既然佛性不分南北,無生無滅,不增不減,不來不去,法師為何認為,持戒者的佛性,就一定比不持戒者的佛性多啊?

 

眾生本來佛性具足,只因自心迷茫不能得見,佛與眾生,一心之隔,心迷則佛是眾生,心覺則眾生是佛,覺悟佛性者,方能住持佛法,心若迷者,雖然受戒,也沒有住持佛法的能力吧?

 

若不識自心,無明惑心,雖身披袈裟,僧相亦不能名為真僧;若依據佛法修心,明心見性,本性湛然圓滿,則白衣相亦是佛相。

 

法師請聽論,問曰:因何不得禮佛、菩薩等?

 

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羅示現神通,皆作得菩薩相貌。種種變化是外道,總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錯禮拜。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禪。禪之一字,非凡聖所測。

 

又云:“見本性為禪。若不見本性,即非禪也。假使說得千經萬論,若不見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達摩血脈論》

 

達摩祖師言: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鬚髮,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鬚髮,亦是外道。

 

問曰:白衣有妻子,淫慾不除,憑何得成佛?

 

答曰:只言見性,不言淫慾。只為不見性,但得見性,淫慾本來空寂,自爾斷除,亦不樂著,縱有餘習,不能為害。何以故?性本清淨故。雖處在五蘊色身中,其性本來清淨,染污不得。

 

問曰:旃陀羅殺生作業,如何得成佛?

 

答曰:只言見性,不言作業;縱作業不同,一切業拘他不得。從無始曠大劫來,只為不見性,墮地獄中,所以作業輪迴生死。若悟得本性,終不作業。若不見性,念佛免報不得,非論殺生命。若見性,疑心頓除,殺生命亦不奈他何。

 

汝心即諸佛心。前佛後佛只言傳心,更無別法。若識此法,凡夫一字不識亦是佛。

 

法師請聽經,《法華經》云:“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法華經》中《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云:“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

 

由此可見,怎麼知道菩薩為度化眾生不可以現居士身?

 

再說住持佛法,何為佛法?佛經者,途徑也,依據正確的途徑,破迷離幻,證諸法性空,身心無掛者,即宣說如來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大乘修行者,佛法本幻,依幻心而有佛法,佛法熄滅幻心,則生死輪迴當下涅槃,則行住坐臥皆是佛法,幻心依幻法覺悟,幻心熄滅,佛法亦不可得,不可得者,何來住持?本無生者,住持是誰?

 

法師請聽論,達摩言:若見本性,不用讀經念佛。廣學多知無益,神識轉昏。設“教”只為標心,若識心,何用看“教”?

 

但不見性人,讀經念佛,長學精進,六時行道,長坐不臥,廣學多聞,以為佛法。此等眾生,盡是謗佛法人。

 

既然不見本性,披著僧袍依舊是凡夫,凡夫有何資格住持佛法?

 

白衣依據佛經修行,以虔誠心破除貪慾,以智慧心勘破無明,以恭敬心熄滅我執,以清淨心熄滅煩惱,親證聖智者,是朝拜如來,而並非見寺院、僧侶、法事相,為見如來。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

 

佛法是通往實相的道路,而實相是無法獲得、無法言說的,當下清淨是名實相。

 

既然性空無法獲得,如何住持?既然隨順清淨,住持者為誰?

 

佛法為解脫無明眾生的藥物,應眾生八萬四千煩惱,所現八萬四千法門,因煩惱無實性,故佛法本幻有,《圓覺經》云:“如湯銷冰,無別有冰;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依據佛法見證自心本性者,身心脫落,法我皆空,即見實相,實相就在幻相中,幻相不可得,幻性即空,是名實相,故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未曾見性者,不知持戒即是持心,心空法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心無掛是為持戒,若有法可得,則是以無明心持有為法,法法皆是輪迴,心心皆是貪慾,何談傳承如來清淨義?既然佛義無生,無法被形式所傳承,又如何談得上被持戒者住持。

 

論云:“眾生應知佛性本自有之。迦葉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性同諸佛心。前佛後佛只傳此心,除此心外,無佛可得。顛倒眾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馳求,終日忙忙——念佛禮佛,佛在何處?不應作如是等見,但知自心,心外更無別佛。”——《達摩血脈論》

 

故而,依法明心者,知心是佛,佛由心作,心幻法滅,隨緣性起,無取無證,身心自在,無染無掛,自性圓妙,清淨即不動,不動即莊嚴,是名住持如來正法。

 

二、法師云:佛滅度時,把正法眼藏付與比丘僧團,令後世僧寶住持佛法,捨僧寶講經講法不願意聽學,反去追捧白衣上座,違背三皈依戒。

 

答:“四依法”明確指出,“依法不依人”。

 

“四依法”出自大乘涅槃部,第0109部《大般涅槃經》四十卷,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奉詔譯,《大般涅槃經》卷第五,《如來性品》第四之二。

 

法師請聽經,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來所說,真實不虛,我當頂受,譬如金剛珍寶異物。如佛所說,是諸比丘當依四法。何等為四?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如是四法,應當證知,非四種人。”

 

說法者不論身份,地位,男、女、老、幼,都可以上台說法,聽眾只需要依他所講的法理,看法理講得是不是正確,這叫依法而不依講法之人。能依“四依法”者,為依教奉行。

 

據佛教經典《大乘同性經》卷下、《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六本等記載:到佛教末法時期時“教法垂世,人雖有稟教,而不能修行證果,稱為末法。”

 

三、法師云:三藏經典,“戒律藏”為根本,佛制白衣不得學、看、偷聽、偷看沙彌律、比丘、比丘尼律,佛陀密義,凡愚莫測。白衣上座於無上菩提之本的律藏不通,不實修實證,已失佛法之本,經論講得再好,也是枝末。

 

答:佛教,是覺悟者的教育,而不是崇拜佛的宗教,佛教以般若智慧立本,以究竟法義為傳承,依據究竟法義,熄滅無明煩惱,是為佛法修證,並不是單純地以戒律藏為根本,這就是佛教中,大乘、小乘佛教的劃分,大乘以智慧為核心,提倡聞思修,實踐身心如幻、諸法性空的佛理,實證煩惱即菩提、輪迴即涅槃,覺悟當下圓滿十方。

 

小乘以戒律為核心,提倡戒定慧,以有為法修持煩惱心,煩惱心滅,真理永恆,最終實踐我空法有的境界,因為有戒律,有可以依據的標準,故而小乘修行比較穩妥,不容易出現偏差。

 

但是,因有所得法,必有能得心,心法相續就是輪迴,故而,修小乘佛教的僧人,能脫離分段生死,不出變易生死,變易生死就是識陰存在感,心對存在有所分辨,被分辨凝固的心,妄求幻法,即生諸境。

 

心依存在,才談得上有真理可以獲得,有所獲必定有能獲,能所相續,心法變易,就是生死輪迴,故而小乘修行者,必定要聽聞法我皆空的大乘了義佛法,方能永斷無明,徹底解脫六道輪迴。

 

故而菩提不在戒律中,而在無明眾生煩惱身心中,依據究竟了義佛法,熄滅無明貪慾,煩惱滅則無明消,非色滅是空,而是色性即空,實證身心如幻、世界如夢,夢幻不可得,不可得者即名清淨,故而,煩惱即菩提,輪迴本涅槃。

 

若不能自證聖智,則戒律就是枷鎖,律藏本是煩惱,以煩惱心,去枷鎖中求,何談解脫?

 

四、法師云:白衣上座會阻斷法的清淨傳承,減弱法的加持力,三寶一體,比丘講法,現僧相,僧相即是佛相,僧有無作戒體,不同於父母之精血和合之凡夫身體。比丘登三壇大戒,三師七證代表十方諸佛證明彼是佛子,可以代佛宣化。

 

答:法師此言差矣!僧相非佛相,佛相不可見。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金剛經》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

 

僧者,清淨心,非受戒之人即是僧,否則,身雖然受戒,心存淫慾,身披僧袍,卻淫人妻女者,是魔王波旬的子孫,受戒者受心,心者,煩惱是,經云: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故而,因心有煩惱,方能持戒,心若覺悟,則身心脫落,諸法無掛,並無戒律可以持得。

 

法師請聽論:佛不度佛,將心覓佛不識佛。但是外覓佛者,盡是不識自心是佛。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佛不誦經,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亦不造善惡。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吃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達摩血脈論》

 

所以說,能持戒者必定未曾覺悟,既然未曾覺悟,你如何說,無明凡夫披上袈裟就是如來?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僧相,佛相,是否是法相?一切法相皆因煩惱生,煩惱性空,則妄心熄滅,諸心無得,諸法無生,則山河大地齊說法,煩惱眾生本菩提,眾生界即是佛界,眾生心即是佛心,眾生相皆是佛相,並沒有一個固有的如來佛相可以獲得,見一切相皆是虛妄,無掛虛妄的就是佛相。

 

五、法師云:白衣上座為諸多沒有戒法傳承的,白衣開了亂講經的先河,後來效尤者如恆河沙。

 

答:覺自性者名傳承,不見本心者,說法皆是誤導眾生,經者,途徑也,沒有通過途徑到達彼岸者,僅僅是宣說途徑,並非是宣說佛法,佛法是指月之手,若見到月,則手指不需再用,若人們只是見到了手指,而遺忘了月亮,那麼,不僅僅是月亮你見不到,而指向月亮的手指,也失去了本來的意義,故而,並非戒法傳承者可以講經,而是明心見性者,才是佛法真義的傳承者。

 

六、法師云:白衣上座阻斷了在家信眾親近三寶的機緣,隱沒住世三寶。

 

答:何為佛法僧三寶?佛者,覺者也!法者,正道是!僧者,清淨心!並非是名相上的如來佛祖相、寺院僧侶相、經書文字相,若不明了佛法大義,不實證自心本性,心隨境轉,則佛教儀軌形式,皆屬於心外求法,是為外道修行,僧侶相下,若無究竟法義支撐,則與凡俗相本來無二。

 

若見性修行者,雖穿白衣現在家相,卻通達佛法,親證聖智,了達三藏十二部佛經,究竟智慧隨處而現,此種人,隨緣說法,法法無生,善巧度化,心心無掛,是真正的荷擔如來家業之人,因為有此類真正修行者,在凡俗世間實踐佛法,佛法在人間才具有了生命力,佛法不再是深居寺院、束之高閣的神秘典籍,而是可以指導凡夫生活的修行標準。

 

那麼,正是由於白衣凡夫依據佛法,將生活中的環境,變成了修行的道場,佛法才在人間遍地開花,有修行者之處,即為寺院淨土,無量凡俗眾生,因耳聞目睹在人間修行者,清淨慈善的言談舉止,從而對佛法升起信心,從而潛心研習佛經、深入修行自心,這難道不是最大程度、最大範圍、最大效果地讓人類親近佛、法、僧三寶的事實嗎?

 

法師請聽論:從無始曠大劫以來,乃至施為運動,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復如是。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自性真實,非因非果。法即是心義,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無有是處。——《達摩血脈論》

 

七、法師云:舉世聞名的大居士,也不能與舉世聞名的大和尚相提並論,我今舉虛雲和尚為例,你能舉出與虛雲和尚比肩的居士嗎?舉世聞名的居士可以入數三寶嗎?

 

答:比比皆是!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維摩詰大士,這些歷代祖師,都現白衣居士相,都在助如來宣法,而且各有百千徒眾。你說舉世聞名的大居士,也不能與舉世聞名的大和尚相提並論,試問法師,你可曾學習過《維摩詰經》?《維摩詰經》被譽為禪宗寶典,是大乘佛法系統,禪宗七經中,被譽為“寶冠之珠”的究竟了義佛法。

 

經中記載著這樣一個典故,有一次維摩詰居士生病,佛陀派遣座下大弟子前去問候居士,結果從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開始,每一位大弟子,都訴說曾經受到大居士質詢問經的經歷,對於維摩詰居士高深莫測的智慧,心有餘悸,不敢前去探望他老人家,最終還是文殊師利菩薩,代佛前去問候維摩詰居士,弟子跟隨文殊師利菩薩,在維摩詰居士的精舍中,傾聽兩位白衣居士,對佛法修證精妙絕倫的對答。

 

請教法師,佛前大弟子,是不是大和尚?維摩詰居士,是不是大居士?維摩詰居士難道不能與十大弟子相提並論嗎?

 

從修證境界上而言,他們確實無法相提並論,維摩詰居士是證悟佛性的大菩薩,而十大弟子僅僅是阿羅漢而已。

 

法師請聽經,《楞嚴經》云:“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奸偷屠販。與其同事稱歎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楞嚴經》云:“若有男子,樂持五戒,我於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於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是《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二種應化身度脫眾生,示現的其中兩種身,優婆塞身指在家修行的男眾,優婆夷身指在家修行的女眾。

 

八、法師云:白衣上座或許能一時造成佛教的繁榮景象,功不抵過,對佛教的長遠的傷害,非一時之虛功可以彌合。

 

答:法師,你太看重僧相,而排斥白衣相了,須知,相由心生,不明自心者,身披僧袍也是白衣,若自證聖智者,雖白衣凡俗相,因明心見性,即是住世如來,佛性唯有智知,不依相見,佛是中道理體,非名色,更非僧袍,若以世間名色去理解佛陀教化,則佛教不成佛陀教誨,而是崇拜佛相的外道宗教。

 

九、法師云:白衣可以隨機介紹佛法給大眾,時時不忘讚歎三寶,時時推薦公認的無爭議的高僧講經給大眾,不忘佛法外護的使命。僧俗各守本分,護佛正法,令久住世。

 

答:法師,僧俗唯以心分,何以相分?若以相分僧俗,則僧相、俗相必定有體性,有體性者必定有緣起,有緣起者則本質性空,你如何以幻空名色,去衡定哪一種幻色,可以信受宣揚佛法,哪一種假名,不能信受宣揚佛法?

 

法師請聽經,普覺菩薩問:末世眾生已與佛法漸行漸遠,真正的聖賢都隱伏在世間不為人知,而邪法炙然於世,應求何等人修行呢?

 

釋迦牟尼佛說:當求一切正知見的行者。什麼是正知見呢?首先,正知見的善知識一定是心遠離一切相,不以二乘的修行得少為足,雖然肉體住在塵世中,沒有出家,但是心不染六塵,恆自清淨。這樣的行者不會隱瞞自己的過失,讚歎離慾離妄的修行,宣講大乘無相佛法,讓眾生遠離一切惡行,是末世應當依止的大善知識。可以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圓覺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