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意不可信
2019年2月24日 07:34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四十二章經》
問題:人類必須依靠頭腦意識,才能學習知識,去認識改造世界啊,以佛經而言,我們該如何面對頭腦意識?
答:舉個例子,你自己去體驗。
黑暗之中,面前有一扇門。
要打開門,必須有鑰匙。
於是你搜索自己的身上,找到很多類似於鑰匙的東西。
摸索著,探索著,試驗著,終於將面前的門打開了。
此刻你不得不相信,是手中的鑰匙,打開了眼前的門。
此後你絕對會相信,只有找對了鑰匙,才可以打開門。
鑰匙對於開門,是必須的,離開鑰匙就無法開門。
鑰匙與開門,具有因果關係,前因後果淺顯易懂。
你絕對地,信任這種關係,你無法“不信任”開門必須要有鑰匙,這個論點與邏輯。
注意,鑰匙能開門,開門必須有鑰匙。
這個事實現象,邏輯推論,所建立的基礎,是——黑暗。
你設身處地地,想像一個場景:
此刻,你的頭頂、身後、腳下,四面八方,都亮起了聚光燈。
聚光燈照耀中,你所處的空間內,沒有半點陰暗,包括這扇門。
在明媚璀璨的照耀中,門,展現出它真實的樣子。
原來,你面前只有,這一扇孤零零的門。
門的周圍是空蕩蕩的,沒有牆壁也沒有房間,更沒有門背後的通道。
僅僅是一扇,孤零零、獨自豎立著的木門。
你可以隨意地,從木門旁邊擦身而過,也可以從木門下面鑽過去。
你可以從任何角度,越過這道門,因為在木門周邊都是虛空。
門,對於你的前行,根本構不成障礙。
請問,此刻,你用來開門的,這把鑰匙有何用?
開門人比喻自我,鑰匙比喻意識,木門比喻世界,前行比喻生存,燈光比喻覺性。
本性移離而有覺性,覺性瞇盹幻生存在,存在以心靈感知呈現。
心靈感知,聚合六根色塵,在心願與意識之間,投射出我們認知的世界。
心靈存在感的體驗,投射出我們眼前的空間。
心靈對存在的覺知,投射出存在的形態演化。
也就是隨空間移動,而幻覺形成了時間波動。
時間牽引心靈覺知,覺知被空間變化所牽引。
就形成了,在無盡深邃的,無限延伸的,時空交錯之中,
能認知時間、感知空間的——心靈認知。
認知,是覺知的衣服;覺知,是認知的本質。
在浩渺無限時空中,心靈“覺知”,隨著對存在時空,具體的細分體驗,
而形成了無量細膩分別念,與無限細膩感知習氣。
分別妄念牽引覺知,形成了認知的主觀意志。
感受習氣塑造覺知,形成了認知的感受體驗。
認知,被主觀意志帶動,形成了“自我意志”。
認知,被感受體驗固化,塑造出“自我願望”。
因為“自我”,而有“我的”。
我們一生的命運,是自我所投射的“記憶”。
被“自我”心願主觀,所牽引的認知,就是人類所說的“靈魂”,
可以脫離身體器官,脫離大腦思維,而獨立“存在”。
而我們所認為的“意識頭腦”,僅僅是心靈“自我意願”的,具體表達與延展。
因為頭腦意識源自於心,所以我們無論思考什麼,
在思維觀念中,都帶有認知記憶,與感知體驗的成分。
比如說“望梅止渴”,比如說“杯弓蛇影”,比如說“疑鄰盜斧”。
我們頭腦中形成的任何觀念,都受到心靈感知體驗的左右。
而心靈體驗感知,也會隨意識形成的觀念,有所改變有所增減。
而在心願與意志之間,
傳遞信息,分析概念,體驗感受,作出判斷的“確認”,
就是“自我”。
自我,從根本上而言,是心靈迷茫的產物。
當心靈陷入黑暗,而有了在黑暗中,探尋生命存在的“心意”。
在身心黑暗的環境中,世界就真的成為了,障礙我們見證“自性”之迷幻。
或者說,意識思維是心靈願望的延續。
意識對世界的思考,延展著心靈,對生命延續的渴望。
於是,站在世界大門前,摸索意識鑰匙,企圖開門的心靈,
試圖以開門前行探索未來,來獲取心靈維護存在感,持續性穩定支持。
如果,我們通過修行,點燃了內心深處,覺性原始之光。
覺光開啟生命智慧,光明由內而外,普照我們的精神與肌體。
就類似於,在深沉黑暗之中,突然間從四面八方,點燃了無數一萬瓦特的聚光燈。
強光普照中,黑暗昏沉消散,
智慧覺照中,世界有相無體。
於是,你會發現生命本身,可以不依賴,這個現實物質世界而存在。
就好像,在光明之中,你發現,眼前的木門可以隨意穿越,並無阻礙你前行的自由。
此刻,開門的鑰匙,就成為了無用之物。
此刻,被開啟的門,本無取捨並無掛礙。
此刻,思索的意識,就成為了廢棄障礙。
此刻,門前的自己,本來虛幻自在解脫。
光中無暗,是“空中無色”,在覺性普照中,
想要開門的心願,探索門鎖的認知,開啟門的意識鑰匙,以及被開啟的世界之門,
都成為了有相而無體的“錯覺”,錯覺是正覺的“移位”。
在錯覺之中,無有分別,不予取捨,落落清淨,如如不動,即不可言說的“覺性”。並沒有實有的覺性可以被“獲得”。當錯覺熄滅,幻覺本無生。本無生滅,本無沾染,本無來去,名正覺者。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