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

2016年7月19日 11:00

探讨如来第一义:“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仁兄行者:什么是第一义?第一义是事物的实际,是事物本身。它是离名离相的,不染任何人心的概念。它的特点是,不可言说,不可思维。思维言说,旋加转远。虽不可思不可议,老子强名曰它为“道”,佛陀方便称它为“法身”。例如,一只苹果,它的本身、它的自身就是第一义。任何我们关于它的想法、看法或谈论,早已落在二三四五六七八义上去了。这些都属于相。心可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器官,所能见闻觉知的一切,都是相,称之为“法相”,皆属于二义之后的事了,虚幻不实。一切法相都不实,唯有法身是实在。第一义不可说,可说的不是第一义。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一样。

 

修行者:第一义非不可说,一切思维言说,性幻本不可得,幻性本空是不可说!并不是有一个不可说的第一义,实际存在;并不是第一义的存在状态是不可说啊!法身是性,报身为觉,化身为色,三身本为一心现,依心离幻的清净程度,假说三身之随缘变化,故而佛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诸法性空,诸心无得,随缘清净名法身,缘起性空名诸佛,故而佛说:“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既然诸相本幻,幻性本空,空自无生,何来实在的法身存在?实在,是实有还是非有?实有必定有生灭,非有何谈实在?实相远离分别造作,而一切言说不离分别。所以禅宗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名色唯心,心幻本寂,幻性无生,随缘不动,是名法身!

 

仁兄行者:我们看一眼事物,既要看透它的法相,又要直见它的法身。于一眼前,真假能辨,真假明显,方称佛眼,方说圣心,方能自在,方能解脱。例如一张画,就相而讲,我们看到山水,看到风景;就体而言,它只是一张纸,一些颜料,甚至若进一步审视,连颜料也无色,连纸张也不是。当我们看事物,如果只见相,不见事物本身,我们会迷惑在相里。例如,如果看到一幅美女画,若你的心智仅仅停留在“相”里,你可能会起色淫之心,若你看到它仅仅是一张纸、一些颜料、一些光线,乃至完全是藉由它们生起的幻觉,色淫之心就会消减,甚至根本不会生起。

 

修行者:我们看到的所有事物,无论是名相,还是你所说的事物本身,都是我们心识妄想所投射的幻境,如果你看到美女图,看到的不仅仅是女色、纸张、光线以及染料,而是看到了自己心灵习气的波动,那么,你就应该知道,这张美女图,就是你自心习气觉受,牵引心识觉知所现的因缘业境,外界并非实有美女图,内在认识美女图的心识觉受,也是妄想习气聚合所现幻心,你能从见美女图的幻心中,觉醒见色而不染色的觉性,你就从见与所见中解脱。

 

那么,外界的美女图,依旧是美女图,你不需要以区分图的构成,而去淡化内心对图的贪爱;因为你内心觉性纯明,不挂见图之心,心心流转,见性清净,外界图图相续,觉性无生,那么,无论你看到美女图、恶鬼图、佛陀图、众生图,见只是见,见不挂所见,既不排斥图画,也不会欢喜图画,只因心不随幻,幻灭心觉;见不被所见牵引,名色无挂,见性本空,见不染所见即觉,觉不随所觉生灭,觉即空,空不挂生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随缘寂灭,即是如来法身。

 

仁兄行者:当我们能够看到事物的实际,看见事物的最自身、最本身——最本、最自到不染一点人心的作为,我们自然能够观察到“一切相都由心生”“一切法都是意识”,所谓“相由心生”“法相唯识”。当我们能时时处处,在事事物物上能够看到,能够验证到“相由心生”“法相唯识”这个现象,这就是“能善分别诸法相”的意思。看到一切事物的相都是心生的,都是意识,我们也自然会见到法身、道——第一义。

 

修行者:此处是外道边见,与佛法究竟义的分水岭,外道认为“所见”“所觉”是真实存在的,宇宙最本质、最本身、最自身、最原始,是实际存有的,是不受人类意志为转移的,是不被人类意识所蒙蔽的,是可以被“看到,验证到”的,不被意识诸法蒙蔽的“善分别”,就是世界本来的究竟面目,这种“事物的实际,看见事物的最自身、最本身——最本、最自到不染一点人心的作为”,一定是存在的,如果不依存在划分境界,仁兄就不会说事物有最自身、最本身了,这种对存在的觉知,就是外道所说的“上梵”、神我、大我,以及宇宙的本来面目。

 

听仔细,佛经云,相由心生,心空则法灭,诸相唯心,相空心寂,心相并非实有,并非是相灭后,还有一个认识相的心存在,相空则心灭,心灭则觉性圆满,如日出沧海,普照虚空;听清楚,法相唯识,识并非意识,而是心识!何为心识?心灵觉知!

 

心灵对存在的体验,就是心识分别,对存在感幻觉的取舍,缘起种种法,幻法牵引觉知,所现时空世界,时空世界业境牵引心灵觉知,所现世界灵觉众生,依心现世界,世界牵引心而成众生,这就是“缘起性空,自心现量,随业现身,无明轮回”。

 

仁兄行者:当我们看到事物的实际,事物的本身,事物的自身,一切心为的形象、概念、故事再也不能遮蔽它时,这就是“于第一义而不动”的含义。“善能分别诸法相”,是指智者或佛,能在一切他的心所落之处,能在一切所称之的事物上,看到“相由心生”“法相唯识”这个现象实际;“于第一义而不动”,是指对于智者或佛,这些由心生起的形象概念再也不能遮蔽事物的本身、事物的实际,那些事物的实际、本身永远赤裸裸的就在眼前,也就是进一步看清或验证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能善分别诸法相——直接观察到“相由心生”“法相唯识”这个现象;于第一义而不动——应时时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修行者:不见本心者,将心识存在当作实际,这就是梦中人说梦。《圆觉经》云:“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仁兄啊,事物的本身,就是认识事物的心,并非离开事物的名相,还有一个认识事物的心,脱离名相而永恒存在!若心离世界名相,则心非心,不会有一个非名相而长存,如盲人治好了眼睛,目光纯澈遍满十方,无有丝毫疑虑疑惑,绝对不会剩余一个“看清”的疑惑,在纯澈无杂的觉性普照中滞留。

 

你所说的观察、认识、实证、看清,在无生觉性的纯澈明晰、遍满普照中,属于疑惑造作,漏心未曾圆满则无明,无明心如何居第一义而不动?

 

仁兄行者:智者或佛,一眼望去事物,法相法身,赤然两在,一真一假,各各明显。能见心,能见道,轻松自然,所谓明心见性,智者或佛在在处处的视物实际也。“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描述的就是智者或佛的这个认知或实际体验。“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十四个字和“明心见性”这四个字表达的完全相同。能善分别诸法相——明心,于第一义而不动——见性。“明心见性”或“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说的是智者或佛时时刻刻的实际生活,实际体验,实际观感;而对于我们,则成为一条真理,一个故事。一旦我们也能像他们一样变成我们时时处处的实际生活、实际体验、实际观感时,这条真理也不是真理,这个故事也不是故事,一种最普通的实际情况而已。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最有趣的生活,最奥妙的体验。

 

修行者:佛不依色身见世界,眼见世界而不贪,心见世界而无染,自性清净,随觉性普照十方而不动,随色身因缘生活而无挂,世界名色在佛心中,非空亦非有,非法相也非法身,只因世界万象是幻相,如梦中人已经醒梦,不会去分别梦的名相与在梦中的自我表现,只要觉醒梦是虚幻的,不被生梦的自心迷惑,就不随梦境情节迁流,心不随境转,梦境的本质,就是清醒;幻灭即觉,空中无色,色空无二,烦恼即菩提,轮回即涅槃,不二是如来法身,因佛性随幻身缘起,却无挂生灭诸色,故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知是幻身,离幻即觉。

 

非幻灭故,另有能觉者,能觉所觉皆为幻,幻灭觉空,随生灭而圆满,非幻不动,是清净法身。

 

仁兄行者:它是对老子所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实际体验的另一种表达,另一种描述。善能分别诸法相——常无,欲以观其妙;于第一义而不动——常有,欲以观其徼。能善分别诸法相——道可道,随便道,没关系,只要知道你道的不是真实的道就行;于第一义而不动——知道真实的道是不可道的,直看着,直盯着它,直目睹着它,坐在它的面前,两相平安,两相安宁,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当你能够与道、与第一义连接,你就能够看见到底是什么在你和它之前来来往往,起起伏伏的了——不过是一些如梦如幻的心相,当我们能够看清这,万法体相历然,心所生相再也不能遮蔽实际,法相栩栩如生跃然于你面前再也不能欺骗你。

 

修行者:《圆觉经》云:“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有作之道非道,居有作之道间,离取舍分别是名道,第一义无需连接,一切生灭缘起,于第一义中来去无挂,于生灭缘起中,当下无挂的,是第一义之倒影,倒影熄灭,第一义也非实有,假名如来,是名大道!

 

仁兄行者:能善分别诸法相——明心啦,于第一义而不动——见了性了;能善分别诸法相——“常无,欲以观其妙”——有趣,于第一义而不动——“常有,欲以观其徼”——好玩;能善分别诸法相——道可道,你随便给它安名,随便给它造作,只要知道就行;于第一义而不动——能够说出的道不是真实的道,心千万不要被自己的命名,被自己造作——自己对真实存在所做的那些事迷惑了。望一眼那世界,万物体相历然,山河大地不能迷我;扪心自拂这身心,见闻觉知明显,四大五蕴提醒人。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是诸佛、大菩萨,最基本的、最日常的觉知视听。来,活出这美丽的诗句,与佛菩萨同一类。

 

修行者:“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第一》,此句经文所指,“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是自性圆觉普照,而非意识分别。而仁兄却将佛经文字,赋予了人为取舍分别的含义——能善分别诸法相,即有分别法相心,心随相转,即非明心,仁兄所说的分别,取舍也,取舍则轮回,轮回即无明,何来明心?

 

仁兄所说的,善分别诸法为意识,为业境,为道路,为指月之手,而意识是心识认识世界的工具,并非心灵本来面目,更不是明心。

 

仁兄曲解如来义,你所说的于第一义而不动,有个“第一义”可得,而见性者心无挂碍,身心脱落则无法可得,诸幻熄灭,非幻不动,何曾有实有的,不动第一义可住?幻性本空,空本无生,云何要在无生无灭中,再立一个“第一义”?

 

第一义,非第一义,是名第一义。

 

头上加头,实为幻垢。

 

何来“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是心舍幻境,依有而说无;常有,是心取幻境,依无而说有;常无常有皆是心,心生则幻生,幻性本空,法空心灭,非幻不灭,故常有常无皆如来,故常无常有皆清净,寂寂常照,清净随顺,随缘无生者,如来法身是,心心不可得,法法性寂灭,即心离心,即相离相,是名如来第一义,居一切色中,见色性清净,色空无二,是名寂照圆觉。

 

第一义也名当下,当下无挂即觉醒,无挂当下的接纳中,清醒熄灭了过去与未来,安详中无有接纳,与所接纳者,纯澈不挂思虑,故不可思议;明晰不挂体验,故了了清净;离取舍心,脱落生灭缘起,故如如不动;心不离幻,幻灭心空,非幻不动,故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并非有一个,实有的、不可思议、言语道断的第一义存在,存在即感知,感知即幻起,幻灭心无挂,诸幻性如来,故说,第一义不离幻,“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六祖慧能。

 

幻灭性不动,是名如来义;第一义不可说,实乃不可得,无所得即无挂,无挂即无生,无生即无灭,无灭即不动,不动则无来无去,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以二元分别见,说即相离相法,如头上加头,是盲人摸象,是贪指而亡月,故而达摩言:“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何为第一义?并非离开名相有一个实有不动的第一义!这是外道说,名相本身非空非有,因心而起,心生法生,心空法灭,生灭升起缘灭中,纯澈明晰,随顺不动,圆满清净的,名第一义。

 

比如一个苹果,强加在苹果名相上的,是自我意识分别,非第一义,而苹果本身的存在,即是认知苹果的心所现,心随幻现,幻境蒙心,苹果是无明所投射,也非第一义,万物存在都是心,苹果是心识所投射。佛言: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离心而说苹果,苹果则有自性,有自性者则有所得。故而行者说,苹果本身的存在,就是第一义,也就是说,你确定认知苹果存在的心,是实有,将对于苹果的意识分别熄灭,心识觉知是第一义?

 

若苹果存在本身为实有,则苹果必然有自性,有自性者必定有生灭,有缘起缘灭则有轮回,轮回生灭的存在如何是第一义?若苹果有自性,则必定依苹果而说有他性,依苹果之我相,升起非苹果的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佛经云,离四相者名佛,执著四相者非佛,依幻心业聚的苹果,而言存在即第一义,是执幻为实,认魔为佛!

 

仁兄依苹果的存在,而固守认识苹果的心识,虽然强加在苹果之上的概念名相祛除了,对于苹果本身存在的认知,却是你确定的第一义,认识苹果的意识与心灵觉知,是海浪与大海的关系,意识熄灭于心识,心识尚未解脱,犹如大海熄灭浪花,大海依旧存在,对存在的觉知就是无明,无明即迷失,迷失本性何谈第一义不动?

 

心不自心,因色而心,色不自色,因心故色,色本性空,心何曾有挂?若心离苹果名相,依旧有独立不变的认知存在,心必定有自性,有自性者必定有缘起,有缘起者必定有生灭,生灭轮回之心,何谈第一义不动?

 

以心识造物主,存在觉知,为如来周遍法身,实乃诽谤如来,实乃曲解佛义!罪过,罪过,罪过!

 

离心无法,达摩言,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苹果是心而非苹果的名相,你否定了苹果名相,却固守认识苹果的心,将心灵现色的觉知存在,当作如来法身,以外道常见,坏如来究竟义!离心说法者,即为魔说!苹果因心而现,因识而变,见苹果的心中,见苹果名相,却不为所见扰乱,不挂苹果名相分别的,是圆满纯澈,清醒明晰之觉性,而觉性倒映着第一义,第一义不可说,并非有一个不可说的,第一义实际存在,而是,一切存在与不存在,都不可得!无所生,无所得,无挂碍,故而不可说!

 

佛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无得是名如来!心与名相,见与所见,觉与所觉,自我与世界,苹果本身存在,与认识存在的你,都是心识颠倒妄想,颠倒妄想中,不随妄想迁流的寂静,当下离幻,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清净圆满,如如不动,诸心无挂,是第一义,诸法无生,是第一义;第一义并非实际存在,而是随幻所现,幻灭不动,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境无染,即心离心,即相离相,如实本来,清净圆满,离幻是“名”第一义。

 

何为佛界?众生界即为佛界;何为佛心?觉醒心是名佛心;何为佛法?明心之法即名佛法;何为解脱?烦恼性空,本自解脱;何为圆满?烦恼无生,本自清净,无来无去,是名圆满;何为修行?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是名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