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
2018年9月18日 08:52
问:“我”是谁?“自我”究竟是什么?
答:心灵认知,对所认知的“认同感”。
内心对身体的认同,内心对意识的认同。
内心对感受的认同,内心对体验的认同。
能认同身体、意识、情感、体验的心灵“认知”,
因为认同,而有分别;因为分别,而有取舍;因为取舍,而生爱憎。
于是,自我的体现,就是以内心的“愿望”呈现于人间。
认知,被所“认同”的身语意牵引;愿望,被身语意中的习气妄想裹挟。
习气形成的惯性经验,与妄想形成的惯性记忆,相结合而带动的“心愿”,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
认知,本身并没有“认同”,更没有“心愿”。
清澈是认知的“意识”;空灵是认知的“身体”。
安详是认知的“感受”;纯洁是认知的“体验”。
头脑意识,是人类所认为的“自我”,佛教所说的“前六识”;外道所说的“识神”。
心灵愿望,是人类所说的“潜意识”,佛教所说的“我执识”;外道所说的“灵魂”。
心灵认知,就是外道所说的“元神”,佛教所说的“神识”;瑜伽所说的“灵我”。
认知的核心是“明了”,清澈明了的境界,是“奢摩他”,止观修行。
明了的深处是“觉知”;自觉知细腻分别开始,呈现出空间;觉受波动呈现出时间。
时空交错震荡延续,折射“觉知”在无限无尽,微细时空世界中,呈现出灵觉众生。
灵觉所体现的生命状态,就是“明了”;因明了而有对现象的“认知”。
因认知,而有对所认知的经验,经验的“凝固”就是心灵体验。
由体验而生出感知,因感知的爱憎取舍,而有情感的喜怒哀乐。
感知将意识概念,凝固成具体的名相。
被名相凝固的感受,驱动意识,深入细化世界现象。
对世界现象的细化细分,形成了记忆概念,相续成逻辑思维。
因思维,而呈现出具体的、立体的、细致的、鲜活的世界万物。
因思维结合感受,而有了“认识”世界的“自我”。
意识,只是心灵愿望所操控的工具。
若心灵失去认知的“愿望”,意识对眼睛所见、耳朵所听、身体所触、舌头所尝、鼻子所闻,是不会有丝毫分析的。
因此,自我的核心,在于“心”,而不在于“意”。
而无论意识众生、认知众生、灵觉众生,还是觉受光海,都是觉知开出的花朵。
由觉知开创的“虚空”,到意识塑造的“世界”,中间经历的层层细腻灵觉、认知、体验、感知……
形成了三界六道中,无限广袤中,每一粒微尘中蕴含着无尽深邃的,层层叠叠无量细腻深邃宇宙。
无尽深邃宇宙世界中,一微尘中却蕴含着无量广大的层层叠叠,无限广袤的不可思议宇宙苍穹。
而最宏观的宇宙境界,却是宇宙最微观的因素存在。
芥子纳须弥,须弥藏芥子,无限小即无限大,二者本身都是虚幻的,犹如镜子中的倒影。
两面镜子对照,镜子会同时倒映出,层层叠叠不可思议、不可计量的倒影。
但是,无论镜子中展现出多少层、多么紧密、多么深邃的倒影。
倒影本身不会撑爆镜子,因为倒影本身没有实性。
三界六道中,无限微尘世界,性质如同镜中倒影一样。
觉知,是宗教所说的“造物主”,瑜伽所说的“大我”。
是外道所说的“终极”,是印度教所说的“梵天”。
觉知,是觉性的迷失,一念错觉,而有觉知。
故而,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觉性,是佛教所说的“法界”,印度教所说的“梵”,西方宗教中的“上帝”,灵修所说的“上主”。
所以,在“自我”之中,蕴含着神灵、上帝、上主,以及诸佛。
净化构成“自我”的层层体验,分解“自我”构成的种种维护。
自我熄灭,则生死熄灭;自我融化,则三界幻灭。
在自我之中,“自我”不可触及的安详灵妙,“自我”不可思议的明澈极乐。
不被自我错移的“本来”,即如如不动的“当下”。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