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

2016年12月6日 08:24

问:觉照、觉察、觉知、觉受在体验上是什么关系?又怎样运作?

 

答:唐朝,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僧人眼见幡动,见幡动者,为意识;另一僧人因幡动,而推理有风动,言风动者,为思虑。

 

意识与思虑,互为因果,意识在前,思虑在后,思虑储存意识分别,概念相续形成记忆,记忆带动意识,对六根尘境组合,分别取舍而成世界,故而,无论是说风动,还是幡动,都是意识分别,牵引头脑记忆所现的名相,因意识并无自体,故名相本无实性,如沙漠阳焰,如水中倒影,皆幻有而非实有,故言风动、幡动者,皆属梦中说梦,执幻为实。

 

僧人眼见幡动,意识分别继而说幡动,说幡动者必有见幡动人,见者为谁?非意识,而是意识深处的清醒,因为有清醒,而树立意识分别诸相之明确,若失去意识深处的清醒,则意识必为所分别诸相所转,那么,意识到风动,风动就成了意识,成为固定风动概念的意识,绝无可能转化为,分别到幡动景象的意识,你能同时意识到风动、幡动,就证明你的意识,并非幡动,也非风动,幡动风动都是你意识所现的分别结果。

 

佛法修行有“粗、细、精、微、妙、觉、寂”几重境界,对应心灵“色、受、想、行、识、觉、自性”诸层差别,诸法唯心所现,依心灵觉醒程度,现本性圆满如意,方便而假说如来“法、报、化”三身庄严,法法不离心,是名说法;心法不可得,是名究竟义。

 

意识——与所分别诸相是一体的,而意识深处,随意识所现,却不被意识改变,见概念诸相,却不被概念沾染的清醒,却不会被意识概念,蒙蔽了祂无挂意识,无染诸相的清醒。

 

清醒并非源于意识,清醒是心灵的觉知,在肉体中展现的纯澈身光;意识若失去心灵愿望的推动,则意识就失去了对六根、外界分别的动力,虽然意识分别的能力健全,可是意识并不会主动去分析世界,比如,一个人遭遇重大事件的打击后,心灰意冷,对人生世界彻底绝望的时候,他的意识依旧健全,可是意识本身,拒绝对外界产生任何的分别,这是心灵的愿望左右了意识的能力。

 

再比如,一个人在绝望的困境中,忽然获得了解救,巨大的喜悦,重生的希望冲散了他其余的想法,或许他的肢体支离破碎,或许他依旧危机重重,可是心灵深处的巨大希望伴随喜悦,操控他的意识,遗忘了客观环境,心灵只看到获救的希望,难道困缚他的险境不存在吗?难道他的意识丧失了分别的能力吗?都不是,而是,意识分别的根源在于心灵觉受,是心灵觉受的体验,在推动意识,因心灵所渴望的方向,对外界环境进行分别取舍。

既然意识仅仅是心灵达成愿望的工具,放下意识这个工具后,我们将可以看到,推动意识工具的力量,就是我们自己的心灵体验,心灵觉受对六根的体验,形成了色声香味触法,种种境界感受,其中,心灵对意根的体验,呈现出意识分别,形成概念记忆,当心灵不再体验意根,则意识就不会去分别内外境界。

 

意识取舍外界,分别形成概念,概念牵引意识形成思维,思维裹挟意识,对外界名相分别的确立,形成世界与虚空的认知,以及认知世界的自我,此为“色阴”。唯色与空,为色边际。

 

心灵体验,是意识分别的源动力;构成体验的,是心灵细腻觉受,觉受攀缘肉体六根形成对世界的取舍感受,感受牵引觉受,在心灵觉知中形成了冷热、触离等分别感受,此为“受阴”。唯触及离,为受边际。

 

体验若舒缓轻柔,放松清淡的心,对意识思维的放舍,舒缓的心灵中,感受自然柔软清淡,纯净净化了体验,清澈的心灵中,觉知从体验感受中澄清,觉知自然明晰,明晰清醒的“觉知”,对思维念头,意识取舍,觉受情绪的静观,就是“觉察”。

 

体验感受犹如海浪,海浪升起于海水,海水是心灵感受深处,构成体验的细腻觉受,觉受对于所觉受对境的取舍,形成了心灵对存在的形态认知,认知固化了觉受,固化的觉受折射认知,认知分别觉受形成“想”,譬如,你想起酸杏,记忆概念牵引觉受体验,形成感受境界,你会不自觉地流口水,觉受牵引认知形成体验记忆,此为“想阴”。唯记与忘,为想边际。

 

若心灵节制欲望,不被欲望体验裹挟的心灵觉知,逐渐清醒纯净,清醒心纯光灿烂,觉知脱落善恶对错之体验,就是“觉观”;清净心赤裸完整,脱落情绪欲望之我执,宁静纯净的心灵,舒缓明澈,不随身心欲望摇摆,透明通透的心灵,能“观照”身心烦恼,观察自我意识,却不随自我意识、身心体验迁流,心与世界同体,光明清澈无边无际,此为“行阴”。唯生与灭,为行边际。

 

觉受犹如构成海水的水分子,是心灵对存在的分辨,心灵对存在的认知,呈现觉知,觉知是空间的缘起;心灵对存在认知的感受,就是觉受,觉受是存在感的延续,存在感即空间,空间波动形成了时间,时空是心识觉知所呈现错觉,错觉相续形成了世界众生,故而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心灵纯澈光明的觉受中,是心灵觉知,因分别存在,而由存在感构建的幻觉体验,当觉受清净后,心灵觉受中的纯澈光明,脱落了所觉受的色声香味触法诸种内境,当体验感受境界融化,觉受不再被体验蒙蔽,觉受深处细腻的心灵认知,也就从体验觉受中解脱,体验分解熄灭了,心灵极深处的觉知,也就失去了取舍的对境,犹如看到烟花的眼睛,当烟花熄灭于虚空,被烟花所迷惑的眼睛,也就觉醒了原来的清澈纯明。此乃为“识阴”,唯湛入与合湛,归识边际。

 

觉受体验波动,是心识对存在的分别相续,犹如海浪与大海的关系,海浪平息后,大海就展现出来完整的原貌,识阴并无本体的存在,仅仅是觉性一念困顿,一念错觉,执幻为实,执即分别,实则存在,分别心蒙蔽觉性,错觉分别而有生,依行阴光明川流不息,呈现识阴广袤虚空不动,依生而有灭,宇宙万物生灭,相续轮回而固化了最初蒙蔽觉性的那一念,那一念就是识阴存在感,心识对存在的认知,当心识对所认知的存在体验熄灭,失去体验支撑的觉受融化后,觉受分解,则连带确立觉受的觉知,也一起分化瓦解,觉受融解则觉知熄灭,错觉熄灭则觉性本明。

 

佛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犹如白云熄灭于虚空,虚空湛然无挂,无生无灭,无挂无碍,虚空无体性,无需白云去描述;犹如湖水倒映虚空,虚空原本无相,湖水蒸发消融,虚空本不可得,本无湖水倒映解释的虚空。

 

觉性无生,故而无灭,无生无灭,则无挂无碍,如水中阳光,水流湍急光明不动;如云中虚空,云起云涌,而虚空无生,如光中之明,纯明无杂,熄灭身心疑惑,疑惑尽灭是名觉;觉性无挂,随生灭妄想,而熄灭生灭分别,无来无去是名空;空性无得,随顺因缘相续,而无所生,于如幻身心中,无取无舍,离幻即觉;故觉性即法界,法界本心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生灭幻灭觉心不动,因缘诸法性空无得。

 

心性本来明晰三世,觉性原本普照十方,心随诸幻非幻不动,心随诸法无取无舍,无生无灭本来圆满,无垢无净原本庄严,身心妄想性自空灵,明晰心无染觉知分别,湛然心无挂体验觉受,念起念灭如雁过寒潭,影过不留觉性明澈,是为“觉照”。

 

觉心即妄心,妄心不离觉,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当下即“圆觉”;寂灭不可说,如来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心无挂是圆满,念念清净是如来;故禅宗祖师,终日吃饭未曾吃一粒米,终日走路未曾沾一粒尘,故而佛说:如来四十九年说法,未曾说一字,故而佛说: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不可说,当下清净十方,无所得,遍满微尘宇宙,随顺圆满,了了清净者,为“寂照”。

 

你看到一朵花,很喜欢也很开心,在情绪的体验中,你意识到,花是你看到的,因为你的看到,才有这朵花,意识到花,就是看到花的自己,这是“反观”。

 

你看到一朵花,你很喜欢这朵花,心灵涌现欣喜欢乐,忽然间你发觉,花朵下面藏着一条毒蛇,瞬间你的身体僵硬,冷汗直流,心灵对于花朵的欣喜感受荡然无存,对于花的体验,立马心生厌恶,欢喜与厌恶的体验,就是你的心灵“觉受”。

 

当你冷静下来,仔细观察这条毒蛇,却发现只是一条攀援在树上的藤蔓,你的心灵马上放松了;放松的心灵中,你自省,为何我的心态体验,在这几秒钟内会有如此大的反差,你反省自心,观察心灵体验境界中,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觉受体验深处,有一个不被体验所改变,却能取舍体验的,心灵对觉受的认知,对心灵体验的观察,就是“觉察”。

 

这个在心灵深处,潜藏于意识深处,潜藏于体验之下的清醒认知,就是心灵“觉知”。

 

你在静默中,反观本心,清醒的心灵觉知,脱落了意识分别,以及情感取舍,心灵清醒纯净的觉知,从欲望体验中解脱出来,犹如太阳从浓雾云层中绽放光明,越来越强烈的光芒,照破云雾,心灵清醒中,无挂六根尘色,你的心灵纯澈,将会从色受想行识的诸种幻觉中觉醒,你的心灵清醒,将熄灭色声香味触法等妄念的川流,心无挂六根尘境,就是“觉观”。

 

心熄灭妄想,妄想熄灭则心空,心空则身心如木桶般脱落,身心脱落则诸法脱落,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宇宙世界,如镜面翻转,瞬间,你会觉醒那无生无灭、无来无去、亘古不变的觉明空一体的圆满法界,犹如玻璃瓶子被打碎,内外虚空本来就是一体,虚空原本无生,无生故而无挂,无挂故而性空,性空故而圆明,圆明即是周遍,周遍则无来无去,无来无去是为不动,不动是随顺,幻灭觉圆满,明晰离幻是为“觉照”。

 

明晰圆觉十方,普照周遍的空性,熄灭了普照的智慧,觉明空不可得,法界熄灭于无所得,佛性本无可得,言语道断,不可思议,不可言说,当下寂灭,是如来实地;朗朗寂寂,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挂一法而生万法,无染一尘而藏宇宙,是为“寂照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