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我

2021年12月3日 10:10

我是谁?谁是我?

我来自哪里?将要去何处?

这是关于生命,最终极的问题。

 

以修行者实证的经验,以最直观的角度,去解答这个问题。

“我”是谁?

这个自我,其本质就是,众生心中的心愿。

 

你们好好回想一下,你所谓的自己。

是不是就是你的“想”。

 

我想要做什么,我想要吃什么,我想要思考某个问题。

我感觉饿了,我感觉渴了,我感觉冷了,我感觉累了。

我想某人了,我喜欢某人,我痛恨某人,我害怕某人。

 

整个人生,整体生活,方方面面,事事处处,分分秒秒,

无一不是围绕着“我想”,在发生着演变。

而这个想,绝非是意识,并不源于头脑记忆。

而是源于心灵动机,是由认知的确定,聚合体验的感受,而升起心愿的动机。

因此,我们所说的自我,根本上,就是这个内心动机,也就是心愿。

因为有了“我想”,所以呈现出行动的我。

我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行住坐卧,嬉笑怒骂,吃喝拉撒,工作生活……

无一不是“我想”,所驱动身躯,做出来的具体表现。

 

我想,就是我们自己。

想要,就是具体生活。

想要,加入了“我”的意识,就形成了具体的,带有鲜明个性的自我人格。

 

修行,就是从这个“自我”的核心,开始入手。

且听修行者说。

 

如果你能够,观察到心灵深处,不易察觉的微细动机,

将动机中,心愿的升起中,将“我”的企图与观念祛除,

就会见到,“想要”的,内心愿望本体。

 

心愿,一旦失去“自我”意识的遮蔽,

心愿本体,就会展现出赤裸裸的,欲望体验,与清醒认知的特质。

 

当心中欲望不再被意识凝固时,

欲望深处的认知,就不再推动欲望形成感受,

而是在欲望深处,呈现出清醒冷静的观察。

 

就好像你在大街上,看到一个酷似你孩子的人,被撞倒了。

你热血沸腾,情绪疯狂,头脑混乱,不顾一切冲上前去。

到了孩子面前,却发现此人并非是你的孩子。

当心愿涌现的动机,与意识发现的结果,不相吻合时,

此刻的内心愿望,瞬间就会冷却下来。

在内心动机,与外界现实,形成偏差的时刻,

你仔细地,深入地,体验一下此刻的心灵。

能否感受到,能否感知到,心灵情绪体验深处,

有一个静静观察自己,反思此刻场景的“空白”?

 

是了,这个停顿在心愿中,熄灭了动机的“空白”瞬息,

就是自我的源头,心灵认知主体。

 

一个外国人,一个中国人,同时看到了一种水果。

在外国人的认知概念中,这种水果是有毒的,虽然外表好看却不能吃。

在中国人的认知体验中,这个水果是中草药,通过方法处理后可以吃,

而且能强身健体,是极难得的补品。

 

我们思索这个现象,面对同一种现象,为何每个人的内心体验,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根本原因,在于意识形成的概念不同,导致了心灵体验感受不同。

 

可是,无论是外国人内心体验的拒绝;

还是,中国人内心体验中的欣喜接受。

他们二人,认知水果是确定存在的,这个心灵清醒确定,

却不会因为,头脑概念之间的差异,以及内心体验的不同,而有丝毫变化;

更不会因为,男女老幼年龄的不同,地位财富健康的差异,而有任何损减。

 

凡有意识生命的,其内心认知,皆是不变的清醒。

只因认知清醒之上,所累积的体验与概念,塑造出的境界有所差异。

肉身一定会死,无论人类或者动物。

可是,内心的认知,却不会随着肉身的死亡而消失。

 

就好像我们进入深度睡眠后,梦中的境界,依旧如醒着的时候,一样具体细致。

梦中的世界,就是心灵认知基础上,体验储存感受的延续。

梦中的自我,就是心灵认识分辨中,意识储存的记忆回放。

 

睡眠中,你的意识完全昏迷,依旧有无比真实的梦境。

死去后,造就梦中世界的,习气体验与意识记忆,

依旧会随着业力的推动,继续构成新的世界。

 

新世界中依旧会有心愿,被残留意识记忆,所牵动而投射出的“认知”。

这个认知,就是灵魂。

这就是六道轮回的核心——心有我执,必有生死;法有实性,则有生灭。

 

想出生死,脱轮回,首要条件,就是见到身心内的自我。

于自我中,寻找心愿;于心愿中,寻觅动机。

于动机中,见认知;于认知中,体验清醒。

 

内心确定,外界苹果是真实存在的,这个“清醒”,就是我执的根源。

我执即分别,分别即取舍,取舍即聚散,聚散即轮回。

 

心灵认知,就是众生的命源,众生皆因心“想”,所生形体外貌,而诞生死轮回。

心灵认知,就是解脱生与死的大门。

认知,是被觉受凝聚而成的觉知。

觉知,是无形无相,却清澈明晰。

被川流不息的觉受,塑造出无尽无量的幻念。

 

幻念凝固觉受,形成体验。

体验塑造觉知,形成认知。

认知,聚合六根,形成境界。

境界,牵动认知,形成自我。

 

于是自我中,具有认知与觉知的,特质与性质。

认知的特质是确定,觉知的特质是存在。

认知的性质是清醒,觉知的性质是空间。

 

修行者能够,在自我心愿升起之时,在心愿中,将自我的欲望企图净化后,

就可以在心愿动机中,见到动机本身的迷茫。

 

当动机,失去自我的催动后,心愿就如瀚海浮萍。

心愿,在失去目标、失去欲望、失去意图的牵引后,就会逐渐淡化分解。

心愿,在心灵认知的清醒确定中,淡化分解。

 

就好像你想要喝茶,发现此时此处不能喝茶。

心愿放下的时候,心灵知道不能喝茶的确定感,并没有消失掉。

 

安住在,心灵清醒的确定感当下,你会发现,

肉体人身中,意识心愿的这个“自我”,其实并不真实存在。

体验,体会,观察内心清醒的确定感。

这就是修行者,直达彼岸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