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解经
解经
2022年5月7日
问:何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答:色不自色,因心故色,心不自心,因色故心;世界名相由概念与形态构成,统称为色,色相之下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永恒不变的色相实质存在,比如说一块“石头”就是色相,由石头的样貌、性质、质地、质量、形态、名称,构成了一块石头的“色相”。
而在这个名为“石头”的名相之下,只有川流不停、刹那生灭的能量涌动,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变的一块“石头”真实存在,这就是色即是空,并非要等到这一块石头风化了,才称之为空,而是,这一块石头的色相形态与名称,当下此刻,就并非是真实不变的永恒存在,而仅仅是一个虚幻的名相展现,并非是色相为空,而是色性即空,名相本身只是虚幻,虚幻就是名相的本质,故而说“色即是空”。
“空不异色”说的是,这一块石头,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中展现,是因为看见世界的人,对于微观能量涌现的“形态”形成了认知,换句话说,这一块石头的物质存在“现象”,是因看见石头的人,心意确定而展现出石头的“名相”,是身心中细腻妄想,聚合习气体验,交融投射在心灵“见精”中的确定认知。
物质世界中的石头“名相”,是心识分别,对心灵经验,分析后确定的投射;是心识记忆,投射在内心“见精”中,形成的分别确认观念。
如果你从没有见过石头,当你见到它的第一眼,一定是以自己内心储存的,曾经经历过、确认过的物质经验概念,对比面前的物质,去进行类推,分析,甄别,才能够在“已知”的、曾经的概念基础上,推论出结论,将这未知的物质形态,冠之以石头的“名相”。
人类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一定是建立在已知的概念经验中,对未知的现象进行类推,对比,分析,确认,归类,从而将新认知的外界物体,归类进入心识体验的经验中。
换个角度说,你从未见过石头,不认识石头,对于石头的质量、重量、颜色、品质、味道、形态、温度,没有丝毫感受体验,即便现在你面前放着一块石头,你也只能知道,面前有一个物品,却无法对物品形成“石头”的概念。
如果,你从小到大吃的食物,是类似于石头形态、颜色、味道的物品,你一定,必定,以及肯定,会将面前的这一物品,归类于“食物”一类的心灵经验,进而对面前的物品,做出食物种类的“概念”称呼。
再比如,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头脑意识尚未形成,“灵魂”透过婴儿的身体感知世界,形成心识最初的分别,分别对生理功能的取舍,形成了心灵感受,基于感知感受,心识对光与影的条件反射,做出对外界信息本能反应。
当心识对光影的具体形态,形成了经验储备的体验“记忆”,心识感知就对具体的光影,形成了固化的体验,这个光影形态代表着温暖与乳汁,离开这个温暖感受的光影,就意味着寒冷与孤单,于是孩子的心识,开始依赖这个代表着温暖与食物的影像体验。
当“妈妈”这个声音信息,开始反复重复,与温暖的影像结合,头脑意识开始对声音、影像、温暖、食物进行了基础的聚合组合后,“妈妈”这个名相就逐渐地,对心灵感受与感知的内容,形成了固化的树立。
当“妈妈”这个名相树立之后,就同时树立起非“妈妈”的其他影像区别,随着时间推移,妈妈的名相逐渐清晰,非妈妈的世界开始具体,同时,认知妈妈的心识,开始逐渐从心灵感知中,脱离其余的感受体验,形成区别于其他生理需求感受的“自我”感知与认知。
随着婴儿的心灵感受与意识不断地结合,对于外界影像形成一个个具体的概念名称,这个原本模糊的影像空间,变成了逐渐具体的现实“世界”,同时,投射出现实世界的心识,被认知塑造成“主观意愿”的自我。
随着头脑中,外界世界名相的确立,内心自我意识,就掩盖了,婴儿本初心灵的感受与感知,直至人类的自我意识,建立在利益得失观念中,形成的思想,彻底掩盖了心灵原本的感受,心灵深处的“见精”,就错误地以为,“意识”才是真实的自己,其实,意识只是心灵感知的投射而已。
再比如,一个丧失记忆的人,头脑意识中,完全忘记了“自我”的概念与记忆,他彻底不知道自己是谁,可是,他内心深处的感知,在迷惘的状态中,却依旧清醒地“知道”,他“不知道”自己是谁,失去头脑意识的概念思维后,内心感知深处的“知道”,就是婴儿最初对身体,以及世界形成的“心识”分别。
我们并不是这具身体,也不是认知身体的“自己”。
我们真正的“自己”,是主观意愿深处的感知中,那个清醒“明了”自我与世界的“见精”,心灵中的“见”不会因为人体的死亡而消失,却会因为今生心灵所“见”,攀缘的执迷取舍而轮回。
心识分别,是灵魂透过人体,折射出来的“人生世界”源头,而现实世界的名相,是灵魂投射出来的“定义剧情”,我们活着的这一生,不过是“灵魂”在分别梦幻中,记忆妄念重复循环的影片而已。
可见,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现实事物,任何一种概念名称,皆源自于心识经验、心识分别的体验对比,经验体验投射在大脑中,推动意识,形成概念,将面前的物体归类为不同种类。
外界的物理世界“名相”,源自于心识意识,投射出的“确定认知”;我们所生活的现实物质世界,是我们自己的心意,所“想象”出来的。
换个角度说,现实物质世界中,这一块客观存在的石头,本质上,是你的心识确认,结合意识概念,投射在心灵“见精”中的经验记忆;外界的石头并没有实质性的永恒存在,石头是心识与意识,投射出的经验确认。
而心识分析,与经验确认,本身也是虚幻的,是“灵性”陷入沉淀,是“见精”陷入所见,形成的心灵梦境,身心自我没有实际的存在,世界名相没有实质的本体,这就是“诸行无常,色不异空”。
外界石头是能量暂时涌现,投射出石头的心意“认知”也是虚幻的,并没有真实的、永恒不变的心灵“认知”存在,心灵与石头,都是因缘和合,如梦如幻,这就是“诸法无我,空不异色”。
故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心经》
寂天
2023年12月19日
寂天菩萨说:“在念头与念头之间,那里就有佛。”
这里的念头,并非是指常人头脑意识中,
名词与概念相续,形成思维逻辑的过程。
而是在“思虑心”,灵魂的基底层面。
在构成灵魂浪涌的,思虑心业海波涛深处。
那无限细腻的细念,与无尽微细习气之内。
细念与细念之间,有间隙。
习气与习气之间,有光明。
修行者,“想阴”分解达到尽头时,
心灵自我认知,与头脑意识记忆,
相续聚合形成的自我“认知”体验,
就会如同,冬天厚重的外衣一样,
自纯净心灵的,清澈见性中脱落。
随着心灵深处,清澈纯净,柔软安宁的见精浮现。
想阴之内,更加精微细腻的,细念习气就会呈现。
“自我”,处于意识之内,在心意的背后,在思维记忆之下。
“认知”,处于自我之内,在人格的背后,在情欲感知之下。
“想阴”,处于人格之内,在认知的背后,在体验思虑之下。
“见精”,处于想阴之内,在想阴的背后,在想阴境界之下。
“行阴”,处于见精之内,在见精的背后,在见精明了之下。
“知觉”,处于行阴之内,是细念习气基底,在行阴川流下。
“觉知”,是宇宙终极意识,是完整生命,是灵性天堂本体。
行阴流,是细念与习气聚合,形成湍急的瀑布流。
构成瀑布流的水滴,就是细念与习气。
细念与习气湍急川流,形成思虑心业海深渊。
思虑心沧海内,业风刮动业海,业海涌起浪潮,就是灵魂。
修行者的灵魂,在到达“想阴”尽头时,
灵魂浪潮,就会呈现出“雾化”的状态。
雾化的灵魂状态中,核心是“知觉”。
知觉,就是灵魂中的“灵”。
知觉,是处于睡眠状态的灵性。
是灵性对生命的经验记忆,掩盖灵性无限光明。
记忆将原始灵性,塑造为,灵性对生命的“理解”。
对生命细腻的理解记忆,沉淀灵性陷入了“梦境”。
陷入梦境的知觉,呈现出,灵性对天堂的回忆。
回忆,就呈现出分别见的细念。
经验,就呈现出灵性经验习气。
呈现出心灵见精,最初的状态:能见与所见。
能见,呈现出见精的清澈明了。
所见,呈现出“地水火风见识空”,七大元素。
习气与细念,呈现宇宙最原始最微观能量微粒,微粒相续聚合。
“地水火风见识空”,宇宙七大元素叠加,形成了宇宙万事万物。
七大元素的基准,细念习气聚合的基础,就是“思虑心”业海深渊。
“灵魂”就是思虑心中,业海波谲云诡,习气裹挟见精呈现的业境。
当业潮翻涌凸显的“灵魂”,处于雾化的状态时,
就寓意着,由人格思虑,自我认知,意识记忆,
这三者构成的“想阴”,固化躯壳的脱落。
意味在业海梦境中,生死轮回的灵魂褪色。
随着想阴脱落,行阴流中,细念与习气的“思虑心”基底浮现。
雾化的灵魂中,思虑心基底内,细念与细念之间出现了间隙。
在“雾化”的灵魂状态中,习气与细念,如雾气一样疏散疏离。
细念与细念之间有间隙,习气与习气之间有空间。
雾化的灵魂因素内,是自思虑心中,逐渐苏醒的“知觉”。
灵魂核心的“灵”,从轮回的梦境中,苏醒了永恒的生命。
“雾化”意味着,习气与习气之间,紧密紧致粘黏中,出现了空间。
“雾化”意味着,细念与细念之间,刹那瞬息的相续,呈现出距离。
习气与习气之间,不再粘黏。
习气与习气之间的空隙,就透出“知觉”的光明。
随着知觉的苏醒,习气与习气之间的空隙中,透出原始生命灵性光明。
随着知觉的梦醒,细念与细念相续间,逐渐被空隙内绽放的光明淹没。
灵魂核心的知觉,犹如冬日的太阳,绽放金色的无限光明。
细念与细念之间,光明生命涌进间隙,犹如光线涌入纱窗。
纱窗上无数细孔,在无尽光明涌现中,逐渐消失细孔藩篱。
原始的“灵性”永恒生命,透过习气与习气的间隙。
生命灵性穿透灵魂的同时,天堂之光穿越了生死。
随着知觉内“灵性”的苏醒,
“生死轮回”梦境中,人格自我以及灵魂思虑,乃至思虑心的基底,都同步消失。
“灵性”是本初觉知,呈现的存在。
是宇宙终极意识所表达的生命性。
灵性,是觉知呈现的生命性。
也就是“识阴”。
识阴消融,就是,觉性圆满。
生命性的宇宙终极意识,呈现出,无限亘古的光明天堂。
识阴宇宙意识,苏醒知觉梦境,灵性消融行阴习气细念。
随着,灵性对思虑心的消融。
随“行阴”瀑布流的分解,导致了“想阴”的彻底溃散。
随着“想阴”溃散,则人格体验的“受阴”,以及概念思维的“色阴”。
同时同步地,逐渐瓦解冰消,透明消散。
肉体身心内,随着头脑意识,记忆体验,自我认知习气记忆的消失。
原始先天灵性生命,宇宙终极意识,透过“思虑心”基底呈现出“天帝”。
灵性亘古整体生命,透过雾化的“灵魂”,呈现出改天换地的“诸神”。
灵性无限永恒光明,透过心灵“认知”,呈现出穿透性的“清澈感应力”。
在心灵“认知”这个层面,往身心之外,意识表面走。
灵性,就很难再有任何表现了。
因为,头脑意识,心愿思量,自我感知,都源自于“认知”。
当认知内,灵魂的内涵因素,习气细念被灵性光明取代后。
认知投射的,取舍六根信息,形成的“业尘境界”,就成了断线风筝。
整个人的一生,人生中,经历的完整世界。
你的“自我”经验,感知感受,意识记忆,体验的“人生”。
就活生生地,真真切切地,确确实实地,成为了一场“剧情电影”。
是一场认知清晰,细节具体,情感细腻,体验真实,细节与人生俱全的电影。
而这场真实细腻的电影剧情,是与你真实的“生命”,丝毫没有关系的“梦境”。
随着人生剧情的退幕,现实世界的“名相道具”,也随之淡出心灵。
你眼睛依旧在看,可是“看”仅仅是看。
心灵见精的感应力内,没有丝毫分别心留驻。
你耳朵依旧在听,可是“听”仅仅是听。
心灵认知的“闻性”中,没有习气泛起涟漪。
你身处人间世界,看山依旧是山。
可是,山之相,无法激起心灵见性内,曾经储存的,对于“山”的体验记忆。
在人间世界的你,依旧是凡夫表现,看水依旧是水。
可是,水之相,无法牵引你心灵认知中,对水储存的,
水的性质记忆,水的习气感知,对水的体验涟漪。
看山依旧是山,看水依旧是水。
身心内,不再有“山”之境界,不再有“水”之体验。
身心内,不再有“认知”山水的自我。
心意中,不再有自我体验的“境界”。
取而代之的,是充满了身心内在,无限的灵性光明。
充满身心的,是烧尽了细念习气,充满细胞微观因素的灵性智慧。
灵性呈现出,原始亘古的永恒生命。
圣爱中没有拒绝,安宁中没有评判。
完整中没有分离,光明内没有阴影。
永恒熄灭了时间,无限冲破了空间。
纯澈脱落了轮回,生命熄灭了生死。
随着天堂的苏醒,生命挥洒着无尽的璀璨光明。
照破了心灵见精中,七大元素构成的微尘宇宙。
天堂,是美轮美奂,完美无瑕,完整永恒。
生命,是自由轻盈,极乐亢奋,幸福平安。
天堂中没有恐惧,没有悲伤,没有怀疑,因此没有疑虑与分别。
生命中没有生死,没有伤害,没有轮回,因此没有人间的恐惧。
天堂的本质,是无尽无限,永无止尽,未曾改变的爱。
爱的尽头,是慈悲。
慈悲,是承载智慧呈现出,“祂”宇宙世界的生命基础。
慈悲是,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智慧是,缘起中无生无灭,因果中无来无去。
众生烦恼中无取无舍,生死轮回中无垢无净。
宇宙微尘中无内无外,心识境界中无修无证。
过去未来,时空世界,生死轮回,为“一合相”。
“一合相”者,不可分别,亦不可说。
寂静当下,圆满无生。
在思虑心的基底中,细念与细念之间,习气与习气之间,
是“祂”法界的智慧报身,呈现出,觉知灵性亘古光明。
灵性光明天堂,是“祂”的慈悲于存在中化现的生命国度。
十法界,三千大千宇宙,于“祂”之中升起熄灭。
“祂”在三千大千世界中,未曾发生,不被存在。
随顺因缘,缘起性空;周遍宇宙,如如不动。
六道灵魂众生,习气净化后,灵性就回归了佛国。
“祂”在众生之内,众生在“祂”之中。
众生见“诸相非相”,当下即是“祂”,圆觉普照。
寂天菩萨说:“在念头与念头之间,那里就有佛。”
一心三藏
2024年9月11日
缘起性空,是空如来藏。
心外无物,是不空如来藏。
随缘性起,无取无证,是空不空如来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经》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空如来藏”。
何为“空”?因宇宙万物,一切物质现象,皆是心识投射,诸相唯心,有相而无体。
心物一元,心空法灭,心不可得,相无所得,是诸法空性,是“空如来藏”。
并非是,物质分解后,名相消失后的,空间状态,是“空”。
若以物质分解,现象消失后的空间现象,理解为“空”,则是“顽空,死空,断灭空”,是执着于空相,是外道边见;执着于“空相”,等同于,执着于“有相”,皆是心缘外物,分别二见,色惑其心,心随境转,生灭缘起,轮回不休。
非色灭是空,色“性”本空,外界物质名相,是分别心蕴含的习气所投射,分别心刹那不停,名相世界刹那变化,分别心凝固了,缘起的物质现象,五蕴聚合,境界凝固分别,分别心的固化,投射出“世界”名相。
世界名相的本质,是心识的刹那分别,分别心本身是见精中,能见的性质,被所见内涵牵引,见与所见本身虚幻,虚幻的性质是“空”,并非没有世界名相的展现,而是世界是心识所投射,心识是见与所见的“错觉”,因错觉投射而成的现象世界,物质名相刹那生灭之间,世界并没有实有的本体,故而说:世界是“有相而无体的空幻”,并非说世界是没有,而是说世界为“空有”,犹如海市蜃楼的幻境,并非幻境没有展现,而是因缘聚合展现的幻境,没有真实不变的实体,是故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心物一元,是“空如来藏”。
————————————————
物质名相世界,是心识分别中,见与所见的,细念聚合习气,折射“见精”投射出境界内涵,任何一种,外界物质宇宙的名相,都对应着,心识分别内,见精的清澈,受所见内涵制约,而沉淀凝固的习气“经验记忆”,习气的经验,形成了感受;细念的分别,投射出认知,认知被感受凝固,形成了,心识分别最原始的“确定”,心灵认知,透过确定,而固化了肉身感官功能摄取的信息,从而,将六根六尘的信息聚合,形成了“六识”,呈现出具体化的“认知”物质世界名相的“自我”。
人类的自我认知,不是人类的头脑意识。
头脑意识,是心灵自我感受,自我认知愿望的“具体表达”。
自我认知,称为“我执识,末那识”,是佛教中“八识”中的第七识。
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总共八种“识”。
何为“识”?细念分别,聚合,习气经验,形成的凝固“境界”。
境界,是,识心分别的投射。
识心分别,是细念牵引习气形成了“境”。
名相世界,是习气凝固细念形成了“界”。
物质世界,客观名相,是心识境界所投射。
投射境界的心识,见与所见,本为错觉分别。
分别错觉,无体无相,本质为空。
故而,分别心投射的“名相世界”,是有相而性幻的“空相”。
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空不二,是“不空如来藏”。
因心识“性”空,故,色性是“空”。
色相非空,色性本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性本空,空性不可得,是“空中无色”。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空中无色,是“不空如来藏”。
何为“空中无色”?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圆觉经》
前七识,眼耳鼻舌身意,我执识,皆由“见精”分别中,细念牵引习气,习气凝固细念,折射见精的清澈“见性”,形成了认知境界的“分别心”;分别心呈现出具象化的“众生”。
而分别心的本质,性质,是“见精”清澈的“性质”。
而见精,能见的“清澈”,受所见内涵的制约,呈现出“因缘相续”的业障世界。
因此,一切业障境界的本质,都,蕴含有“见精”清澈明了的“见性”。
见性,那种清澈纯洁、明了周遍的“清醒”,是第八识“阿赖耶识”,觉知存在的“折射”。
觉知,在佛教中,称之为“阿赖耶识”,是觉性(般若智慧)的倒影。
觉性困顿,犹如酸困眼睛中,疲倦升起空华。
原本,晓了前境,周遍微尘宇宙,普照十方三世的“纯澈目光”,
受目光所“照”境界的遮蔽,在境界中的刹那“滞留”,形成了觉知的“困顿”。
犹如虚空泛起海市蜃楼,因幻相的浮现,而凸显出浮现幻相的“虚空”。
这就是“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楞严经》中,文殊师利菩萨所说的“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觉性,是“照”,是智慧湛然普照十方的,元明照生所的“照”。
“生所”,是普照智慧,受所照境界“困顿”,形成的“滞留”。
所“立”,就是分别境界于空性普照中升起。
照性亡,就是觉性空明智慧,被境界滞留为“觉知”。
阿赖耶识的,前身,称之为“阿赖耶”。
也被称之为“觉性”,般若,智慧,普照,佛性,法界。
觉照空性,被所照境界牵动,空性智慧,受境界觉受滞留,形成了阿赖耶“识”。
清净十方,圆明普照的觉性,被境界的细腻觉受,禁锢为觉知“存在”。
存在,就有了,存在的当下,当下浮现出存在的形态,那就是虚空相。
依当下虚空相的不动,而升起了“过去与未来”,虚空相的差异性。
于是,觉知投射出的“存在”中,就,浮现不动的虚空,以及时间的川流。
这就是“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对虚空相的细腻分别,投射出,空间的差异性,虚空内浮现出时间。
时间的流逝,牵引觉知,形成对虚空相差异性的,细腻细致的“经验”。
经验形成了“觉受”,觉受经验,牵引“觉知”,形成了,对时空差异性的“分别记忆”。
被分别记忆,禁锢在,差异性空间内的“觉知”,就沉沦为,被空间记忆经验沉淀裹挟的“知觉”。
因此,就有了“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觉知“阿赖耶识”,呈现出原始无相的,虚空完整纯生命光明。
纯灵性的光明,经验了,虚空完整生命,局部性的差异性,形成了记忆。
对生命局部差异性的记忆经验,沉淀了经验内涵后的,灵性本初虚空性。
生命经验,将觉知呈现的灵性,沉淀为,被时空内涵记忆裹挟的“知觉”。
整体虚空光明,宇宙终极意识,呈现出“经验”了宇宙生命的“灵性”。
灵性,对纯生命的经验、记忆,将灵性的光明,埋葬在经验的觉受之中,形成了“知觉”。
从宇宙终极意识,到,灵性的生命表现,
划分出纯生命天堂的,前四层灵性宇宙。
从灵性纯光明宇宙,到经验沉淀的知觉,
呈现出灵性生命内,后六层光明形态世界。
知觉,是沉淀在经验记忆中的,宇宙终极意识。
或者说,知觉,是纯生命的宇宙意识,在经验的梦境中,沉睡的状态。
在睡梦中的知觉,透过经验的梦魇,对生命性质记忆,透过知觉折射出“见精”。
生命的原始性质,是觉知浮现的“虚空”。
因此,知觉投射出虚空的性质,就是“能见”的清澈。
有了清澈的“能见”,必定,有“所见”的内涵。
所见,就是知觉投射出,灵性生命的经验“记忆”。
灵性,对原始生命的经验记忆,是什么?
灵性对生命的记忆,就是“光”与安宁的经验。
因此,见精中,所见的最初,就是空间的无限,与具象化的纯洁生命性。
空间对应着,知觉经验,记忆中的天堂平安性。
生命纯洁性,对应着,天堂纯光明的生命经验。
知觉,将纯生命的、纯光明的、纯灵性的天堂,
折射为“具象化”的,由“能见”与“所见”表现出的,物理性的能量宇宙。
而人间世界,乃至于三界六道,
都源自于“见精”,是所见的内涵,制约了能见的性质,
于见精内,浮现出,细念牵引习气,习气凝固细念,因缘相续浮现的“三千大千世界”。
见与所见,源自于,觉知分别。
觉知分别,源自于,觉性困顿。
因此,五蕴八识内,皆蕴藏着觉性的“湛然普照”。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楞严经》
心外无物。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世界,物质,现象,人体,自我,生死,皆源自于“心”,一切物质现象,所有生命显现,都是觉性的“智慧”,透过觉知存在,折射出“生命性”的境界形态,一切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烦恼执着不能证得,因此,明心见性觉悟本性者,看见“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山河大地齐说法。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达摩祖师
是故,三界六道,法界佛界,十法界是“不空如来藏”。
十方三世微尘大千世界,皆是如来智慧妙觉所现清净。
清净涅槃也称为“如来智慧德相”,妙明真心,一真法界。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藏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遗漏,当下圆明,普照十方。
是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一切是佛性所现,心性清净,名相清净,心物一元,清净无生,是智慧不动。
十法界一切众生,生死轮回本性清净,天堂地狱觉性光明,即为“不空如来藏”。
————————————————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世界,是众生心识蕴含中,记忆习气的投射,而浮现业障境界。
境界,就是世界。
境界,有名相而无实体。
心识,有分别而无实体。
因此,世界与众生,是“空如来藏”。
境界,源自于,觉性困顿,所现觉知(阿赖耶识)。
觉性苏醒,则,觉知粉碎。
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时空翻转,法性现前,涅槃寂静,圆明十方。
山河大地,十法界,都是妙明真心的产物。
于是,十法界,一切众生,微尘宇宙,世界国土,都是“不空如来藏”。
一切微尘国土,都是妙明真心内,清净菩提性,所显化的“清净佛刹”。
“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圆觉经》
随诸生灭,无生无灭,周遍无碍,涅槃寂静,是“第一义”如来清净法身。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心心无生,心心清净。
清净名“当下”,当下即“圆觉”。
过去未来,微尘刹土,刹那永恒,十方三世,无量众生……
每一寸宇宙空间,每一位众生心意,皆是诸佛清净法身,所现如来智慧德相。
这就是“空不空如来藏”。
于诸相无取无证。
于诸心无来无去。
于天堂不增,于地狱不减。
于生死无挂,于轮回无染。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是“空不空如来藏”。
第一义,法身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