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一心三藏(时间 11:08)

【选自《一心三藏》2024.09.11】

 

缘起性空,是空如来藏。

心外无物,是不空如来藏。

随缘性起,无取无证,是空不空如来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经》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空如来藏”。

何为“空”?因宇宙万物,一切物质现象,皆是心识投射,诸相唯心,有相而无体。

心物一元,心空法灭,心不可得,相无所得,是诸法空性,是“空如来藏”。

 

并非是,物质分解后,名相消失后的,空间状态,是“空”。

若以物质分解,现象消失后的空间现象,理解为“空”,则是“顽空,死空,断灭空”,是执着于空相,是外道边见;执着于“空相”,等同于,执着于“有相”,皆是心缘外物,分别二见,色惑其心,心随境转,生灭缘起,轮回不休。

 

非色灭是空,色“性”本空,外界物质名相,是分别心蕴含的习气所投射,分别心刹那不停,名相世界刹那变化,分别心凝固了,缘起的物质现象,五蕴聚合,境界凝固分别,分别心的固化,投射出“世界”名相。

 

世界名相的本质,是心识的刹那分别,分别心本身是见精中,能见的性质,被所见内涵牵引,见与所见本身虚幻,虚幻的性质是“空”,并非没有世界名相的展现,而是世界是心识所投射,心识是见与所见的“错觉”,因错觉投射而成的现象世界,物质名相刹那生灭之间,世界并没有实有的本体,故而说:世界是“有相而无体的空幻”,并非说世界是没有,而是说世界为“空有”,犹如海市蜃楼的幻境,并非幻境没有展现,而是因缘聚合展现的幻境,并没有真实不变的实体,是故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心物一元,是“空如来藏”。

————————————————

 

物质名相世界,是心识分别中,见与所见的,细念聚合习气,折射“见精”投射出境界内涵,任何一种,外界物质宇宙的名相,都对应着,心识分别内,见精的清澈,受所见内涵制约,而沉淀凝固的习气“经验记忆”,习气的经验,形成了感受;细念的分别,投射出认知,认知被感受凝固,形成了,心识分别最原始的“确定”,心灵认知,透过确定,而固化了肉身感官功能摄取的信息,从而,将六根六尘的信息聚合,形成了“六识”,呈现出具体化的“认知”物质世界名相的“自我”。

 

人类的自我认知,不是人类的头脑意识。

头脑意识,是心灵自我感受,自我认知愿望的“具体表达”。

自我认知,称为“我执识,末那识”,是佛教中“八识”中的第七识。

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总共八种“识”。

何为“识”?细念分别,聚合,习气经验,形成的凝固“境界”。

境界,是,识心分别的投射。

 

识心分别,是细念牵引习气形成了“境”。

名相世界,是习气凝固细念形成了“界”。

物质世界,客观名相,是心识境界所投射。

投射境界的心识,见与所见,本为错觉分别。

分别错觉,无体无相,本质为空。

故而,分别心投射的“名相世界”,是有相而性幻的“空相”。

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空不二,是“不空如来藏”。

因心识“性”空,故,色性是“空”。

色相非空,色性本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性本空,空性不可得,是“空中无色”。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空中无色,是“不空如来藏”。

 

何为“空中无色”?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圆觉经》

前七识,眼耳鼻舌身意,我执识,皆由“见精”分别中,细念牵引习气,习气凝固细念,折射见精的清澈“见性”,形成了认知境界的“分别心”;分别心呈现出具象化的“众生”。

 

而分别心的本质,性质,是“见精”清澈的“性质”。

而见精,能见的“清澈”,受所见内涵的制约,呈现出“因缘相续”的业障世界。

因此,一切业障境界的本质,都,蕴含有“见精”清澈明了的“见性”。

见性,那种清澈纯洁、明了周遍的“清醒”,是第八识“阿赖耶识”,觉知存在的“折射”。

 

觉知,在佛教中,称为“阿赖耶识”,是觉性(般若智慧)的倒影。

觉性困顿,犹如酸困眼睛中,疲倦升起空华。

原本,晓了前境,周遍微尘宇宙,普照十方三世的“纯澈目光”,

受目光所“照”境界的遮蔽,在境界中的刹那“滞留”,形成了觉知的“困顿”。

犹如虚空泛起海市蜃楼,因幻相的浮现,而凸显出浮现幻相的“虚空”。

 

这就是“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楞严经》中,文殊师利菩萨所说的“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觉性,是“照”,是智慧湛然普照十方的,元明照生所的“照”。

“生所”,是普照智慧,受所照境界“困顿”,形成的“滞留”。

所“立”,就是分别境界于空性普照中升起。

照性亡,就是觉性空明智慧,被境界滞留为“觉知”。

 

阿赖耶识的,前身,称之为“阿赖耶”。

也被称之为“觉性”,般若,智慧,普照,佛性,法界。

觉照空性,被所照境界牵动,空性智慧,受境界觉受滞留,形成了阿赖耶“识”。

清净十方,圆明普照的觉性,被境界的细腻觉受,禁锢为觉知“存在”。

存在,就有了,存在的当下,当下浮现出存在的形态,那就是虚空相。

依当下虚空相的不动,而升起了“过去与未来”,虚空相的差异性。

于是,觉知投射出的“存在”中,就,浮现不动的虚空,以及时间的川流。

这就是“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对虚空相的细腻分别,投射出,空间的差异性,虚空内浮现出时间。

时间的流逝,牵引觉知,形成对虚空相差异性的,细腻细致的“经验”。

经验形成了“觉受”,觉受经验,牵引“觉知”,形成了,对时空差异性的“分别记忆”。

被分别记忆,禁锢在,差异性空间内的“觉知”,就沉沦为,被空间记忆经验沉淀裹挟的“知觉”。

 

因此,就有了“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觉知“阿赖耶识”,呈现出原始无相的,虚空完整纯生命光明。

纯灵性的光明,经验了,虚空完整生命,局部性的差异性,形成了记忆。

对生命局部差异性的记忆经验,沉淀了经验内涵后的,灵性本初虚空性。

生命经验,将觉知呈现的灵性,沉淀为,被时空内涵记忆裹挟的“知觉”。

整体虚空光明,宇宙终极意识,浮现出“经验”了宇宙生命的“灵性”。

灵性,对纯生命的经验、记忆,将灵性的光明,埋葬在经验的觉受之中,形成了“知觉”。

 

从宇宙终极意识,到,灵性的生命表现,

划分出纯生命天堂的,前四层灵性宇宙。

从灵性纯光明宇宙,到经验沉淀的知觉,

呈现出灵性生命内,后六层光明形态世界。

 

知觉,是沉淀在经验记忆中的,宇宙终极意识。

或者说,知觉,是纯生命的宇宙意识,在经验的梦境中,沉睡的状态。

在沉睡中的知觉,透过经验的梦魇,对生命性质记忆,透过知觉折射出“见精”。

生命的原始性质,是觉知浮现的“虚空”。

因此,知觉投射出虚空的性质,就是“能见”的清澈。

有了清澈的“能见”,必定,有“所见”的内涵。

所见,就是知觉投射出,灵性生命的经验“记忆”。

灵性,对原始生命的经验记忆,是什么?

灵性对生命的记忆,就是“光”与安宁的经验。

因此,见精中,所见的最初,就是空间的无限,与具象化的纯洁生命性。

空间对应着,知觉经验,记忆中的天堂平安性。

生命纯洁性,对应着,天堂纯光明的生命经验。

 

知觉,将纯生命的、纯光明的、纯灵性的天堂,

折射为“具象化”的,由“能见”与“所见”表现出的,物理性的能量宇宙。

 

而人间世界,乃至于三界六道,

都源于“见精”,是所见的内涵,制约了能见的性质,

于见精内,浮现出,细念牵引习气,习气凝固细念,因缘相续浮现的“三千大千世界”。

见与所见,源自于,觉知分别。

觉知分别,源自于,觉性困顿。

 

因此,五蕴八识内,皆蕴藏着觉性的“湛然普照”。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楞严经》

 

心外无物。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世界,物质,现象,人体,自我,生死,皆源自于“心”,一切物质现象,所有生命显现,都是觉性的“智慧”,透过觉知存在,折射出“生命性”的境界形态,一切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烦恼执着不能证得,因此,明心见性觉悟本性者,看见“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山河大地齐说法。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达摩祖师

 

是故,三界六道,法界佛界,十法界是“不空如来藏”。

十方三世微尘大千世界,皆是如来智慧妙觉所现清净。

清净涅槃也称为“如来智慧德相”,妙明真心,一真法界。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藏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遗漏,当下圆明,普照十方。

是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一切是佛性所现,心性清净,名相清净,心物一元,清净无生,是智慧不动。

十法界一切众生,生死轮回本性清净,天堂地狱觉性光明,即为“不空如来藏”。

————————————————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世界,是众生心识蕴含中,记忆习气的投射,而浮现业障境界。

境界,就是世界。

 

境界,有名相而无实体。

心识,有分别而无实体。

因此,世界与众生,是“空如来藏”。

 

境界,源自于,觉性困顿,所现觉知(阿赖耶识)。

觉性苏醒,则,觉知粉碎。

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时空翻转,法性现前,寂静涅槃,圆明十方。

山河大地,十法界,都是妙明真心的产物。

于是,十法界,一切众生,微尘宇宙,世界国土,都是“不空如来藏”。

一切微尘国土,都是妙明真心内,清净菩提性,所显化的“清净佛刹”。

 

“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圆觉经》

随诸生灭,无生无灭,周遍无碍,涅槃寂静,是“第一义”如来清净法身。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心心无生,心心清净。

清净名“当下”,当下即“圆觉”。

 

过去未来,微尘刹土,刹那永恒,十方三世,无量众生……

每一寸宇宙空间,每一位众生心意,皆是诸佛清净法身,所现如来智慧德相。

这就是“空不空如来藏”。

 

于诸相无取无证。

于诸心无来无去。

于天堂不增,于地狱不减。

于生死无挂,于轮回无染。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是“空不空如来藏”。

第一义,法身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