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月

2017年


问:关于佛经判教。他(指印某)把《金刚经》判为通教,说为不了义大乘、权教大乘。
 
答:印某汝当知,一切法唯心现,心生疑惑,则诸法有相,心离分别,则诸法空相,空相,并非无相,而是一切生灭缘起法,本性即幻,是自心现量,佛说万法皆空,非色灭是空,而是色性即空,为何色性是空?只因法由心生,心本觉幻,幻不可得,故法性亦不可得,不可得,即究竟空,无所得,即毕竟空。
 
既然心法本性皆不可得,何故印某师兄,以凡夫分别心,强立了不了义经书名相?
 
犹如从未抬眼望见虚空之人,只在湖水倒映中,观察由湖水波澜折射的虚空相,由此得出结论是,波澜翻滚的地方,就是不了义经,波澜平息的地方,能倒影虚空相的湖水,就是了义经,你却不知,湖水仅仅是你心识分别,习气浪潮翻滚的投射,你不去反观内心湖水习气的业障,不去清理心灵烦恼的无明,心灵就永远不可能,脱落心识与意识分别的相续,就永远不可能抬起头,看到真正的虚空,而永远被湖水中倒影的虚空相,带入猜测,对比,臆想,推论的,无明心相续轮回中去。
 
《金刚经》,为不了义法?
 
印某,何为了义?何为不了义?
 
义者,本来面目是,不了义,方便手段是,如果以究竟义而言,一切诸法皆名不了义,因为实相不可说,除如来实地外,一切法皆名为魔!
 
一切法皆是方便,本无自性,一切法皆因指向实地,故而成佛法,法如指月之手,见月则手指脱落,若印某只是见指而不见月,那么,你不仅迷失了月亮,连指向月亮的手指本来的功效,也将迷失了;所以文殊菩萨说:法由分别生,亦由分别灭,故而佛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印某,不去依据佛经对峙内心烦恼,不以指月之手去探寻自身佛性,却在手指上形态,质地,形状,温度上大做文章,并且以手指的温度,形态,颜色,去评价哪根手指可以指向月亮,哪根手指不能指向月亮,岂不是笑谈,岂不是盲人摸象,画饼充饥?
 
法本非法,因缘所现,心本非心,迷而论心,心觉则诸法脱落,能明心见性之法,皆是佛法,故而《维摩诘经》中,妙喜佛土众生,以大米香味为法,获得心灵,还有其他世界众生,以音乐为法,以身体摇摆姿态为法,以太阳光明暗影像为法,以亭台楼阁为法,开启他世界中,众生身心之中佛性,令众生自觉圣智。
 
只因法即是药物,药物治愈好众生无明心疾病,药物也就不需要了,《圆觉经》云:如汤销冰,无别有冰,冰消水亡,未有能说法,亦无说法人,是为佛法,若有法可说,若有说法者,即非佛法,印某,既然说法者与可说法,皆是虚幻,如来随顺而现方便,你又如何将如梦如幻的诸法名相之中,树立高低真伪?法如阳焰,随幻现觉,你树立阳焰之时,就已经迷失了觉性平等,以凡夫分别智,探寻如来究竟义,犹如水中捞月,镜取空花,如何获得?既然你偏离自性而幻取空华,犹如梦中人在梦中说真实,真实本身就是梦境,既然你依旧在梦境,如何以梦境里的虚幻,去衡量哪一本经书,是了义经,哪一本经书,是不了义经?
 
执幻为实,即尚未离幻,未曾离幻,则必定以幻说幻,说有幻者即是幻梦,说有觉者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未离幻故。
 
只因觉醒者,不言幻与非幻,不舍烦恼身心,不染烦恼身心,随缘各类,不拘一格,心不缘相,当下寂静,生死名涅槃。
 
故禅宗以心印心,不立文字,见本心者,行住坐卧,嬉笑怒骂,皆是说法,何故?心不挂相,故诸相非相,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故。
 
故如来说法49年,未曾说一字,故文殊菩萨问维摩诘居士,何为不二法门,居士沉默不语,文殊菩萨赞叹,连不可说也不说,是入不二法门也。
 

问:《金刚经》应说为顿教,或圆顿教。印某法师把天台宗与贤首宗判教割裂开来!
 
答:印某,一切法不离心,说法者即是说心也,故而广州法性寺中,有二位僧人争论,是风动?是幡动?六祖慧能答曰:是仁者的心在动!
 
若心随分别,则业聚境界,心相轮转即名生死,生死迷惘中,强立名相,名相即无明心投射也!无明心见法则喜,见非法则厌,无明心塑造的顿教,或是非顿教,皆是轮回,犹如在湖水波澜折射的虚空相中,强立虚空分别一样,实非虚空性,虚空性无生,无生名不动,不动即圆满,圆满是周遍,性本无得,何以用顿教,或者不顿教来区别空性?
 
觉者,心法两相皆不挂,故而即心离心,即相离相,故,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心是为佛心,故,相相无染随其相,见诸相非相即名诸佛。
 

问:关于“根尘识”。印某把六根说为“内贼”,六识为“贼谋”。
 
答:六根,六尘,六识,为十八界,缘于一心也!
 
佛言:无明心为父,贪爱名为母,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心取心相,识即无明,故《楞严经》中曰:“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惘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识引心觉,觉即轮回,心缘心相,则相牵心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则生十二缘起法,法法相扣,三界轮回无有出期。
 
若行者心清静内守,心不取相,则心离心相,离心相则心识虚妄,虚妄心识失去所分辨心相的支撑,则心识错觉熄灭,错觉熄灭,则心相脱落,觉海性澄圆,十方圆明朗照,离幻即觉,非幻不动,是名觉者。
 
印某,汝不识本心为根尘识根本,舍本求末,以名词概念为实相境界,犹如患眼病之人,将虚空幻影当作实有,进而妄加分别,是南辕北辙啊!
 

问:关于“三法印”与“一实相印”。印某法师将“三法印”与“一实相印”对立起来。
 
答:最可怜悯者,就是这个“一实相印”!
 
一实者,无生也!相印者,当下是!
 
本性离觉,依觉现世界,故山河大地齐说法,法法唯心心无挂。
 
何为实相?一切幻相皆名实相!何以故?幻相不可得故!幻性本来空故!幻境无所得故!若离开幻相去求实相,则实相必有体性,有体性者则必有缘起,有缘起者必有生灭,落入生灭缘起,因果轮回中的,如何成为实相?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圆觉经》
 
故而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道路。
 
“一实相印”,是众生身心本来面目。
 
通过道路到达目的,犹如通过药物治愈疾病,疾病康复,药物仅仅是手段。
道路熄灭了,目的地本身不可得。
不可得,是实相。诸幻熄灭,名当下解脱。
 
既然实相不离幻相,幻相体性即为实相,实相又为“一合相”,“一合相”不可分,为何印某要将幻相与实相强分?以树立起幻相名词概念,去相对指称有一个实相,这是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以凡夫分别巧智,去获取那不可分别,无法取舍的,清静如来实相,是水中捞月,终不可得。
 

问:关于“戒定慧”与“闻思修”。印某法师说,小乘人修戒定慧,大乘人修闻思修。把戒定慧说为圆教前方便。
 
答:“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三无漏学,戒为心戒、定为体、慧为用,方便说次第是世尊权宜说。
 
犹如给婴儿不能喂食固体食物一样,应众生不同的宿世根器,如来宣说不同的相应教法,法无高下,应缘而现,犹如病人病状不同,你不能给上火的人吃人参,也不能给腹泻的人吃泻药,药物只是根据病人的身体疾病症状,开出的对应方法,药物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印某如何要用人参的名相,去贬低泻药的价值?
 
法法只是方便而已,诸法明心,明心见性则诸法脱落,法法皆空皆是佛法,故诸法平等无有高下,应机说教,随顺方便,故众生八万四千烦恼,即成八万四千成佛解脱法门。
 

问:印某说,听经闻法当下成佛。
 
答:印某,如你所说,听经闻法就能当下成佛,请问,过去十方三世诸佛,讲经说法如恒河沙,几人当下成佛?释迦牟尼佛,说法49年,几人成佛?经书记载,如来涅槃时,众弟子证得阿罗汉果者,一千一百二十五人者,看来释尊说法不如你圆满究竟,竟然无一人成佛?历代祖师大德,终日说法普渡众生,却罕见几人当下成佛,看来历史上一切大德所说法印,都没有你说法的威力大?
 
印某,切勿做说法是念!法本烦恼,法即无明,法即因缘,生灭是法!
 
若有法可说,则必有说法者,法有自性,则说法者为实有,为实有必定有因缘,因缘必定有生灭,则说法者即是轮回,所说法皆是无明。
 
印某,法由分别生,亦由分别灭,诸法随无明心现,为解脱者留下来的,通往实相的道路,通过觉者开示正确的道路,反观身心,离幻即觉,是为修行佛法。
 
一切圣贤,皆因自证圣智者而成佛 ——《楞伽经》。
 
犹如饥寒交迫的人,仅仅听闻食物的名字,无法填饱肚子。
犹如身患重病的人,仅仅看着药物的名相,无法治愈身体。
如来言:“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大涅槃经》
 
而你所说,听经闻法当下成佛,恰恰是—-依语不依义,因为义只可亲证,不可言说。
犹如鹦鹉学舌,咬文嚼字,隔靴搔痒,如沙蒸饭,经历百千亿劫终不成就。
 
印某,来看看你如何听经?
 
你的听与听到,是根尘相对的结果,听,是耳根作用,听到,是心识攀缘耳根,觉性通过心识分别,所现闻性,闻性取舍耳根色尘才有——声,若你心不在焉,即使耳朵在听,心中也没有听到声音,故而,耳根,声音,听到,皆是心灵愿望的体现,心灵渴望听到,心识分别,才会取舍耳根摄取的声波,在心识闻性中,展现出——听到了的境界。
 
若心灵没有听的愿望,即使你耳根完好,外界声音震动,心识不去攀缘分别耳根与声音,你即使耳朵听到了,也一样熟视无睹。
 
所以,听,与听到,都是心识分别的作用,若你心灵愿望渴望听到,即使你身处静室,耳根没有听到声音,你的内心觉知,依旧听到了——什么都听不到。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楞严经》
 
心识闻性,不会随着六根,摄取外界的色尘境界转变,而失去或者增加了他,明晰分辨的能力,这个能知能觉,却在所知所觉境界中,无染无挂的,就是你的觉性,也就是成佛的种子。
 
因此,不要在心识分别,取舍六根尘境,形成的思维概念上,去寻找佛,那是缘木求鱼,就好像你试图通过手电筒的光柱登天一样,绝无可能。
 
要去你听闻,见闻,感受,欲望,情感,体验,思维的深处,寻找你的动机,动机就是愿望,愿望的深处,就是心识分别,分别深处,就是那,能分别善恶诸法,却在诸法名相之中,清静无染的觉性。
 
觉性中,本无能觉者,所觉脱落,能觉熄灭,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寂灭,寂灭现前。
 
远离觉与所觉,在一切觉与所觉境界中,如如不动,清静圆满者,名佛。
 

问:印某自说,不在乎别人恭敬与否,印某的致命缺点,是不耐心苦苦教化一个固执己见的人!真是奇了怪了,置法华、楞严金口玉言而不顾,视铁的事实而不解,只在一些名相上牵强附会……
 
答:教化,犹如一个吃饱饭的人,去带领别人吃饭,前提是你已经吃过饭了,才有能力让其他人吃饭,犹如知道道路的人,带领其他人走出迷潭,前提是,你已经获得自性觉悟,解脱生死无明,才有能力带领别人走出生死轮回,如果一个自己尚且迷路在生死轮回中的众生,连自己都在迷失之中,只是依据一些自己想象理解的,并非正确的道路去引领他人,这是一盲牵众盲,众盲入火坑!生死大事,因果不虚,慎之慎之!
 

问:菩萨,听经闻法明理的当下不是解脱吗? 心见道位不是证道位吗?
《法华经》:“一念信解,蒙佛授记。”听您讲还要修证,怎么理解?
 
答:知道了道路,与通过道路到达目的地是两回事;得到了药物,与药物治愈好疾病是两回事。
 
证果时,法我皆空,无有果可证。
得道者,究竟涅槃,无有道可成,亦无得道人。
 
犹如眼睛生病,妄起空华,在空华乱象中,觉醒空华为虚妄,心地清醒明了,心不随妄是见道,见道是明确了修行的方向,随着正确的方向深入前行,是修证。
 
当空华熄灭,心灵自累世宿业中解脱,身心脱落如眼病痊愈,明性圆满无挂疑惑,是空中无色,则诸法性空,空本无生,无生即无灭,不可得是圆满,不可说是究竟。
 
自性如如,随顺妄业相续,落落清净,周遍十方三世,寂然不动,离一切相即是佛相。
 
故而说,听闻法理,心开意解,并非究竟解脱,佛性是众生原本,无有可作者,无有能得道。
 
于可作者无挂,于能得者无染,当下即是证道了。
 
“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圆觉经》
 
能信守此大乘佛法法义,即是种下成佛种子,必定受到诸佛授记,因为佛义为如来真身,法理如指月之手,顺着指头看到月亮,才是觉悟,只是看到手指,没有看到月亮,那么,不仅看不到月亮,手指也失去了指月的意义。
 
故而又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法比喻竹筏,是用来渡过生死大海,过海后,海洋与竹筏都是负累,故而说,身心如幻,离幻即觉。
 

问:《楞严经》末页,重犯,剩下一口气,闻法解脱,作何解?
 
答:何为闻法?法在何处?何为解脱?谁束缚了你? 文殊菩萨说:“法由分别生,亦由分别灭。”释迦牟尼佛说 : 法如渡河竹筏,如指月之手,依法明心,见性法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耶?
 
闻者,觉性也!意识心听闻佛经名词,思维名词所指的佛义,心灵觉性信守佛理,意识思维以佛理,内观心灵,破除凡夫所知障,心灵从所知障凝固的烦恼体验中,随着习气分解而觉性复苏,觉性于身心六根,见闻觉知中,清醒展现,是为闻性。
 
闻法,非是意识,耳根所闻,如果意识分别,耳根所听就是闻法,那么,一切凡夫听闻佛经就可当下解脱,那么佛法就绝无可能分为,一乘佛法,二乘佛法,就不会有针对众生不同根器而展现的,不同修行法门与修行次第,婴儿听法也可以解脱,不信佛的人,听闻佛法也可以解脱,因为他意识健全,耳根健康。
 
闻法,是心灵觉性,与佛经义理相印,心开意解,觉性纯澈清醒,无挂六根无染六尘,是名闻法,法在内心不在文字,若明自心,证觉本性者,山河大地齐说法,世间诸相尽菩提,这就是法无定法,依心所现,心不挂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佛性先天,绝非造作而成,听法修心,心觉则诸法性空,空即无生,无生即无灭,无来亦无去,离幻即觉,本来清净,是为本来解脱,非有一个解脱的境界可以被获得,故而佛说,离心说法,即同魔说。
 

问:乔陈如听佛三转四谛,证四果何解?
 
答:六祖慧能在大街上,听闻路人说一句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当下觉悟自性,去五祖弘忍处,与师印法,八个月后获得五祖弘忍所传衣钵,证佛心佛印,内在觉悟与诸佛无二,六祖慧能的成就,比起乔陈如比丘如何?证四果,与慧能大师证佛果相比如何? 请问,世上有几个慧能大师?有几位乔陈如比丘?以上上根器之再来人的,闻法觉悟成果,作为普世准则,去大加推广,犹如拿着治好一个人的药方,去治疗普天下一切众生的疾病,这是坏佛法义,断佛法阶梯的愚昧言行。
 

问:伽女闻佛数语证三果,闻文殊数偈证四果,作何解?
 
答:《法华经》中记载,龙女听闻佛法,当下即身成佛,此种成佛速度连在场的大菩萨都不可思议,却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请问,十方三世,微尘世界中,无量众生,谁还有龙女成佛一般的神速?以偏概全,实乃一叶障目尔!
 

问:《法华经》第十七品第一二段作何解?“佛门第八次第”是谁定?实在不明,不要勉强了!
 
答:《大般涅槃经》中如来留下四依法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同样一段佛经,若是凡夫心,看到的是知识,以文字意思,去逻辑思维,得出文字表面意思的延续,这是依语不依义,只因义为自性,唯有智知,不以相见,为自证圣智者,身语意三业蒙蔽本性,只能依文解字,犹如盲人摸象,实为可怜悯者!
 
若依法明心者,绝不会依文解字,绝不会鹦鹉学舌,因为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心通种种法通,就如六祖慧能大师,为人演讲佛陀之——常,乐,我,净,世人都以为佛的常,就是永恒不变,常住不坏,可是慧能大师却说,无常即是常,何以故,无常本来无根故,无自性,无所得,是究竟空,毕竟空,空性无生即是常! 故而,佛法智慧,法性广袤,绝非语言文字、思维逻辑可以触及,唯有自心觉悟、自证圣智者,可尽宣说!是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